2019年快要結束了,大家都在盤點,總結然後展望未來。知常容也跟風總結一下。
為了讓你有興趣看下去,我必須要先吹捧自己一下。今年我獲得35個青雲獎,有圖為證。
這是一種廣告效應,你我不熟不知,這種虛名成了吸引你看下去的動力,所以不要認為虛名不重要,虛名也是挺有用的。
我是一個歷史題材的寫作者,我最熟悉的領域不是歷史,而是教育,道德經(傳統文化),財經,這些才是我長期關注和研究的領域,歷史恰恰是我的短板,我只是一個歷史小白。
領域
有些人可能問為什麼你不選擇你善長的領域?
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媒體,也沒人帶我玩。選擇歷史題材是因為自己打了好多年《三國志》的遊戲,對三國有點興趣,同時也考慮持續輸出的問題,歷史上下幾千年,不缺題材和內容。
至於教育,道德經(傳統經典)我都寫成專欄,這些是我核心研究的東西,自然不願意被人隨便複製。我挺喜歡專欄這種形式,防拷貝做的挺不錯,起碼不會寫好一篇文章就被人花幾秒抓走。當然存心要拷貝你的東西,任何措施都沒用的。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至於財經類我沒有從業資格,更不可能選擇了。
領域選擇的問題講清楚了,接下去聊我是怎麼寫作的。
寫作
我寫作水平高嗎?
當然不高!
你去翻一翻我最早在頭條號上寫的文章,你會發現那些文章連門外漢都不如。那些文章還在,要是你有足夠的耐心點擊知常容的頭像進去是可以翻得到。
後來發現過了試用期,轉正後還真能拿到錢,當時一天只有一分錢。辛苦一個月也不到二塊錢,但就是有勁。一月才二塊,有人說有什麼好玩?文章最後會聊到這個問題,看完你就會明白。
有錢賺自然有動力,一開始是玩玩隨意寫的。一看到真有錢,態度就不一樣了,變得認真加嚴謹。認真的標誌就是開始看書。
我當時看陳壽的《三國志》。
怎麼看?
看一篇,有感覺就寫下來,類似寫讀後感,又類似將古文譯成白話文的感覺。
幾個月過去,《三國志》中的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人的史實形象漸漸地豐滿。對《三國志》的理解從理解一篇到理解一個人,再到理解整個事件,熟悉之後,就脫離這一種方式。
不再是一篇一篇看,而是找到一個人物,基於他某些事,再去找尋背後的原因。一開始只是局限於《三國志》內找,後來發現有些東西《三國志》中沒有,找的範圍從單純的《三國志》拓展到其他參考書,比如《後漢書》,《華陽國志》等等。
原來一看到書就頭痛,有了賺錢的慾望,我變得主動了。
積累越多,視野就越寬,知道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曹操,諸葛亮,劉備等,發現他們原來是立體的,並不是如《三國演義》中那麼單調。
熟悉之後,寫東西就開始從歸納到反證到對比等等。
同一件事比如劉備三顧諸葛亮,角度不同很多內容可以寫,諸葛亮憑什麼讓劉備三顧?隆中對真的存在嗎?因為隆中對是密室之約,劉備在當時肯定不會說,這是一件犯忌之事。那最後諸葛亮說出來,一人之言,可信嗎?為什麼要說出來,有什麼目的?諸葛亮是怎麼獲知天下大勢,他的信息源在哪裡?等等。
當我對魏志,蜀志,吳志,熟悉之後,我就不再站在魏蜀吳三國的各自立場,而是站在整個天下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比如《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為你講述三國超級大家族諸葛家族的興衰成敗,盛極一時終慘遭殺戮》等等這些文章都獲得青雲獎。
後來發現寫三國題材的太多,太爛了。我就又跑去看《史記》,寫《史記》的分析。因為有了《三國志》寫作的經驗,再看《史記》自然不可能像一開始一樣的寫作。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時候,我一邊追劇,一邊寫解讀,也獲得較好的閱讀量和好幾篇青雲獎。當然這也少不了今年的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
有時我也會去寫一些歷史典故,比如《龐涓斷孫臏腿,孫臏用幾十年布局復仇,為何師兄弟相殘成戰國常態?》等等。
有些人就提出疑問了,你好象沒有體系的,東一榔頭,西一槌子,這是一個自媒體應該要走的路嗎?你的垂直度成大問題了。
沒有辦法,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沒念過大學,歷史是我的短板,我只是歷史小白,我只能一邊學習一邊寫作,只能從亂到有序。從一篇到一章,從一章到一本,從一本到數本的路。
飯慢慢吃,路慢慢走,走多了,回頭看自己也在進步。
為什麼堅持走短板?
我研究《道德經》幾十年了,這個研究不是研究《道德經》這個文化,這個現象,我不是學究,我的研究就是一生都在實踐。
歷史說白了就是一個又一個人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他們採用不同的方式,然後獲得了不同的結果,這些都是間接經驗。
股海的經歷要用自己的真金白銀去試驗,各種情緒,各種得失都會出現,直指人心,這麼應對是集中的直接體驗。
傳統文化是什麼?他們也是在談怎麼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協調,而不是生活的更好,這是巨人的肩膀。
我的生活又是什麼?我會遇到更多的人,事,物等等,我會遇到誘惑,毀譽等等,我都得去走,這是最直接的體驗,也是實踐之本。
人生路只能自己走,別人替代不了。
文章開頭提的教育,道德經(傳統經典),財經還有現在提到的歷史有些人覺得這是好幾件事,但在我看來就是同一件事情,不知道你能否想通。
按道理要看歷史應該系統地看,知識才能系統和紮實,那是站在學習的角度看,但這不是我看歷史的真正目的,不知道你能否明白?
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同時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更要命的是每一個人都有惰性。
你必須要不斷地找藉口給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有時我會發微頭條抱怨閱讀量太差了,為什麼粉絲都不點開我的文章,最近收入下降了很多等等。有些好心的朋友會勸,寫作嘛,開心點,不要在意那錢,走自己的路,把自己弄的這麼不開心多不好。
這只是他看到的,而不是我要表達的。
當你有慾望時,不要怕,這是好事,說明你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情。慾望從來不是用來克制,更不是用來戰勝的,而是運用,讓它呆在對的地方。因為這世間哪有壞的東西,只是呆的位置不對。
想獲青雲,想賺錢,當然是好事情。有這樣的慾望才能讓人堅持下來。今年我寫了四百多篇,一篇以2000字為基準,字數也80多萬字。如果不是在自媒體創作,有多少人一年能堅持寫下80多萬?
一個人寫了80多萬字肯定有所得,這個所得怎麼可能是區區青雲,所謂的賺錢這種價值可比擬。
當你回頭望過,你走過的路,就是你的成長,你的修行,你的踐行。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不管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才有成長,還沒有開始走,就想著走捷徑,走快速路,學技巧,這不是奔著目標去的,只是奔著慾望去。
因為你的本不見。何謂本,這裡就不展開,你細細回味我全文內容,或有所得。
如果你能看到這裡,你大概能明白我即在聊寫作,又在聊人生。寫作和人生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這世間只有一件事,沒有第二件事。
慾望只是激勵的工具,有人說我要戰勝慾望,你覺得有意思嗎?就好比你要戰勝一輛自行車一樣,你覺得意義和價值在哪裡呢?
但當你將工具變成目標,無盡的煩惱和失望,痛苦自然就隨時而來,你沒有看到老子說執者失之。
文章比較長,估計看完的人不多,如果你看完了,底下留言一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JuI28BMH2_cNUgUG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