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是她,就是她!

2023-09-15     時尚COSMO

原標題:是她,是她,就是她!

女性,點亮世界。

學者戴錦華在《開場:女性學者訪談》中提出:「我認為不存在也不需要獨屬於女性的學術傳統。」女性的代際傳承,並非被擯除在男性上升路徑之外的獨特性別現象。而是在周圍缺少女性聲音的時候,那個勇敢的姑娘先點亮一盞燈,登至高處,也為後面的女孩照亮前路。歌唱家、指揮家、設計師、戲劇人、演員、守藝人……她們的title前面不需要標註性別,就能代表女性在這門技藝中的貢獻。從她到她,時尚即傳承。

張培(左)

43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

代表作品有話劇《家》《雷雨》

《鳥人》《性情男女》等。

龔麗君(右)

58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人藝藝委會委員。

代表作品有話劇《雷雨》《李白》

《茶館》《洋麻將》等。

龔麗君和張培有著不可不說的緣分,她們共同飾演過一個角色:繁漪。龔麗君從大二開始就在北京人藝經典戲劇《雷雨》中飾演繁漪。她塑造了一代經典角色,被觀眾稱為「『天』字一號繁漪」。在張培進入北京人藝的時候,龔麗君已經在舞台上大放異彩。

當張培有機會飾演繁漪時,她拿到了一本集合前輩智慧和經驗的《雷雨》「紅寶書」。這本珍貴的材料,滿滿記載了歷代導演、演員對舞台調度的理解,對角色的研究和演出的心路歷程。每一版的演員對於角色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她的「紅寶書」上繁漪角色里最新的一篇演員筆記就來自龔麗君。

向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戲是最好的磨鍊過程,所謂言傳身教並不是把演戲作為一種標準定式,手把手地傳給下一代。

《晚安,媽媽!》是龔麗君第一次嘗試作為項目人和導演,吸引她拿下這部戲的,是劇中對女性的自我覺醒和自我價值的探討。怎料在正式演出前4天,龔麗君因身體原因推遲了演出。這一等就是一年。再次排練,龔麗君找到了張培。

張培本人也是一位母親,與角色有共情的部分。因為從導演到編劇都是女性,所以溝通起來也格外順暢,「不需要太多解釋,因為女性的思考模式是很相似的」。經過不斷地溝通、磨合,因為這一齣戲,張培覺得自己對表演的思維和認識上了一個台階,也讓她不停地調整自己表演的尺度,去掉表演的痕跡。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常思思(左)

36歲,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代表作《春天的芭蕾》《克拉瑪依變奏曲》等。

劉暢(右)

47歲,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在劉暢的記憶里,她會唱的第一首歌,是當年家喻戶曉的《東方紅》。那時候的她連講話都講不利索,但每每聽到音樂,她總會毫不猶豫地跟唱,絕不錯過每一次開口的機會。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音樂也變成了無法割捨的熱愛。她從遼寧盤錦的一所普通高中走向了中國音樂學院,正式踏入屬於她的音樂殿堂。

鬆弛,是她對常思思的第一印象,「一般的學生見到老師就會緊張,但我才給她上第三次課的時候她就大大方方地來找我聊天了,這一點似乎和我也很像」。或許正是這樣的一見如故,讓兩個人的關係迅速拉近。

向下滑動查看多內容

在常思思的回憶中,劉暢的每堂課都充滿了歡聲笑語。「我始終不是一個嚴格的老師,過於嚴格會將學生最寶貴的『情感』給消磨掉。我希望我的教育是喚醒,在關心和陪伴中讓他們發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如今常思思業已成為別人的老師,在採訪的間隙她的學生非常誠懇地告訴COSMO:「所有常思思對於劉暢的形容,似乎也都是她在教我們時的樣子,溫柔、親切又極具專業性。」

或許正是這種溝通方式,讓她們彼此之間的感情長久、鮮活、惺惺相惜,不僅是師徒,更成為了彼此重要的親人。劉暢至今都還記得,常思思生完孩子之後一個電話打過來問她:「師父,給我的寶寶起一個小名吧!」劉暢幾乎是下意識地說出了「開心」這個名字,這似乎是對小孩兒前景的美好祝願,也是對她們這段關係最好的概述。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蘭玉(左)

37歲,時裝設計師,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婚紗設計師。

蘭堂花(右)

71歲,出身蘇繡世家,

第四代蘇繡技師,蘭玉母親。

蘭玉的外婆曾是蘇州小有名氣的繡娘,作為一位蘇繡老師,也自然啟迪了蘭堂花。那時候蘭玉的外婆總會把3個女兒叫到一起,講解蘇繡的紋樣與技法。或許天賦是一方面,而努力又是一方面,蘭堂花直言自己就是喜歡琢磨,也自然而然地傳承著蘇繡這項古老的技藝。

後來,蘭玉也承襲了母親的技藝,考入北京服裝學院,再遠赴紐約時裝學院進修。2013年,她去巴黎開啟了自己的第一次時裝展覽「陌上花開」,每一件禮服都以一朵花為靈感——百合、桂花、蘭花……而幾乎每一件衣服展示時,都用了由外婆、母親所傳承的順色繡技法,白色的絲線在白色的絲綢上以疊加、漸變展現出獨有的東方韻味。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當蘇繡被女兒不斷傳承、創新,並走出國門時,母親蘭堂花也感受到欣喜並始終為此出著自己的一份力。她與母親,帶著將蘇繡製作的一套一字領的改良旗袍,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蘭玉至今都記得母親熟稔的技藝與手法。

當蘭玉每每想要妥協或是覺得已經差不多了的時候,母親總會打斷她並繼續手裡的活計,試圖讓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每一件衣服都精益求精。蘭玉坦言:「直到今天,媽媽在手工藝上仍舊是我的偶像。她常常教導我,不要為了一些名不副實的榮譽而沾沾自喜,不然到頭來總是一場空。」

母女之間的傳承似乎像纏綿的絲線,不斷地聚合、延展出更多的立面。蘭玉也不希望蘇繡的傳承僅僅限於血脈,她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認識蘇繡,讓這些靈動的絲線轉化為一個創作元素,延展出無數新的可能。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吳佳怡(左)

27歲,青年演員,

作品《烈火軍校》《理科生墜入情網》

《雲中誰寄錦書來》。

劉天池(右)

50歲,演員、導演、表演指導,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

提到劉天池的名字,「嚴厲」「敢說敢罵」「專業」似乎是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關鍵詞。她總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演員在表演中的毛病,而當我們回望她的履歷時,或許能明白她為何有著這樣的「精準」。

初入戲劇行業的她,在表演中保留了性格中咋咋呼呼的部分,極具自己的個性。但演員,並不只有外放一種表達。「我記得當時我的老師覺得我話太多了,那段時間我一直拿六七十分,長久下來就很崩潰。」

經歷過挫折後,她才逐漸明白:「表面上看起來很開放,但是內心很可能還是沒有打開自己,只有在技法及實踐中和自己與角色溝通了三四年後,才能慢慢放開,角色才越來越有可信度。」所以當她成為老師時,她似乎也從自己身上汲取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學生。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一次誤打誤撞的試鏡,劉天池看到了吳佳怡,想到曾經那個咋咋呼呼的自己。於是,就讓她成為了自己的學生。「不管是讀書時還是現在,總有別的班的同學告訴我很羨慕我們是劉天池老師的學生。雖然我們也會吵架,但是池媽總會找到最好的解決方式來疏導我們每個人的情緒。」

畢業之後,吳佳怡也成了獨當一面的演員,這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更多的承擔。在遇到挫折時,她也沒有輕言放棄。之前有一個她非常認真對待的角色,儘管她也不知道自己演得哪裡不對,但是導演會讓她一遍一遍地重複。直到有天這位導演主動找到她說,「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知道你是一個有潛力的女演員,只有讓你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激發出更大的潛力」。

吳佳怡似乎是一個不太回頭看的人,但是直到那一刻,曾經那些不理解的嚴厲與責罵似乎都有了解答,那些晶瑩的淚珠似乎是對過往歲月的一段追憶,也是對老師最大的感激。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賴嘉靜(左)

32歲,青年指揮家,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助理指揮。

陳琳(右)

45歲,中央音樂學院指揮專業教授、系主任、

中國指揮學會副會長。

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是在2009年中央音樂學院的本科招生考試中。賴嘉靜記得,當時的評委里,陳琳是唯一的女指揮家。賴嘉靜記憶里的陳琳是非常嚴厲的,大一時幾乎每個周末,她和幾位同學都在陳琳家補課,每一個學生在一間房間,各自練習自己負責演奏的部分。

而陳琳則會半小時巡查一次,手把手檢查學生的進度。成宿的練習和背誦,近乎殘酷的訓練方式讓剛接觸指揮專業的賴嘉靜經常感到委屈,不時也會急得直掉眼淚。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那時的陳琳也是第一次當老師,賴嘉靜以及另外3個人則是她回國後帶的第一屆學生。這4個學生中,男女生各占一半。但在陳琳看來,女生做指揮要克服多少困難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面對賴嘉靜無數次噴涌而出的眼淚,陳琳只是讓她處理完自己的心情後繼續練習。

一對一教學的模式,讓指揮這門技藝的傳承很像傳統的師徒關係。陳琳當年在老師的教導下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女性肢體的表達方式,在教學中她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賴嘉靜等人。以至於經常有人在看了賴嘉靜的演出現場後評價在她身上看到了陳琳的影子。

如今賴嘉靜已經走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台,陳琳形容現在兩人的關係是亦師亦友,而賴嘉靜則用了「亦師亦母」這個詞。在賴嘉靜心中,陳琳是一個堅韌而又較真的人,但凡事情到了她手上,就一定要完成。有這樣的老師,既會激勵賴嘉靜努力向上,同時也會讓她感到無比安心甚至是依賴。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常弘(左)

61歲,「葡萄常」第五代傳承人。

常開心(右)

11歲,「葡萄常」第六代傳承人。

在中國,玻璃藝術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至清末,國力衰微,玻璃這一料器逐漸從宮廷走入民間,從而誕生於八旗子弟之手的「葡萄常」也隨之應運而生。

常弘父輩的老祖原名韓其哈日布,為蒙古族鈕祜祿氏,因清朝聯姻隨清入關後,一直居住在崇文門附近。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慈禧太后看到了韓其哈日布製作的葡萄常,並大受驚嘆,隨後,還賜贈一塊親筆手書的匾額。

從此,「葡萄常」在京城名聲大震。「葡萄常」在傳承至第三代時卻出現危機。家中男性子孫並不珍視這份祖上以此立身的基業,韓其哈日布的三個女兒常桂福、常桂祿、常桂壽以及兩個孫女常玉清和常玉齡為傳承手藝,決定終身不嫁,堅守住了這項家族技藝。

從小,她常會看到常玉齡老人在家中製作「葡萄常」,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常玉齡的手,這雙常年為了給葡萄配色乃至而後進入絹花廠製作絹花的靈巧雙手,在漫長歲月中變得傷痕累累,浸滿了各種顏料的殘色。「小時候她帶我去買布,走進布料店時,她想去摸摸布的質地,還沒抬手就被人攔住了,別人以為是她手弄髒了,不讓她摸。」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2004年,40多歲的常弘決定和妹妹一起恢復這項家族技藝。此前,從未真正親手學習和製作過的她,只能從零開始。她們經歷了十幾個環節的摸索,終於在當年製作出第一件葡萄盆景。

常弘發現,根植於體內的家族傳承在這一刻,仿佛重新活了過來。「小時候看她(常玉齡)做葡萄時並沒有用心去記,等到要用的時候,那些記憶一點一滴浮現出來,憑著記憶,我告訴師傅應該怎麼運氣怎麼收,幾趟下來竟然吹出來了。」

2011年,「葡萄常」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由幾代女性共同守護的家族技藝終於重現光輝。

常弘的孫女常開心也在之後的一年出生。幾乎與常弘幼時一樣,開心在童年時,總會在奶奶的工作室里玩耍,邊聽邊玩地學習著「葡萄常」的技藝。如今,孫女再一次繼承了這項手藝,她覺得欣慰,更感覺到肩上的使命感更重了一些......

向下滑動查多內容

原文刊載於《時尚COSMO》9月刊

策劃:朱瑾

編輯:若菲/宮哲怡/賀植陽

視覺:卞玉清

攝影師:Effy Yu

造型:劉曉雪

造型助理:Mina

化妝:

劉效麟(劉暢/蘭堂花/龔麗君)

慧慧-NANBEAUTY(常思思/蘭玉/吳佳怡/張培)

6(常弘/陳琳

Zoey盧品伊(常開心/賴嘉靜)

王婷(劉天池

髮型:

魏丹(常弘/陳琳

慧慧-NANBEAUTY(常思思/蘭玉/吳佳怡/張培)

崔迦南(常開心/賴嘉靜)

新玥(劉暢/蘭堂花/龔麗君)

孟彬(劉天池)

編輯助理:顏妤娉/王炳楠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新媒體排版:Yuri

新媒體設計:許月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9559bd8dfaeca7f8b58791f669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