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躺平」了?浙師大教授任俊:我們只教他們吃苦,卻忘了培養「樂商」

2023-01-16     外灘教育

原標題:為什麼很多孩子「躺平」了?浙師大教授任俊:我們只教他們吃苦,卻忘了培養「樂商」

看點 如今,有不少孩子出現了「躺平」的心態。在浙師大任俊教授看來,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而家長自以為平常的一些舉動實際上在不斷助長孩子的無助感,比如總和孩子強調要會吃苦。可實際上,會吃苦也會享受快樂的孩子,對習得性無助有更強的「免疫力」。而享受快樂恰恰是很多孩子稀缺的一項能力。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周歲 編丨Luna

疫情放開一個多月,有不少家庭已經經歷了一輪「陽康」,帶著孩子前往他們嚮往的地方,補償三年來錯過的時光。

但是, 疫情帶來的「次生災害」並未就此消失,管控和經濟影響讓孩子們經歷了更多的挫折感,比如想買的東西不能買,想去的地方不能去,想見的人不能見。很多調查都顯示,孩子們的焦慮、抑鬱狀況嚴重了許多。

2022年4月,上海市教育科學院楊彥平博士對上海中小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

其實, 這種反覆出現的挫折感,是非常需要警惕的,因為這正是引發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之一。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簡單說,就是覺得自己努力不努力都一樣,有一部分孩子表現出所謂的「躺平」「擺爛」,正是這種狀態。

而這種情況,不僅僅在疫情期間出現,過去、未來,它都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

有的孩子聽厭了「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因為「學不學都一樣,反正爸爸媽媽只會問為什麼沒人家考得好」;

有的孩子對學習又痛苦又迷茫,「爸爸媽媽只會讓我下次努力,卻從來不問我遇到什麼困難沒有」;

有的孩子甚至厭學、不想出門,因為「不管我想做什麼,最後還是要爸爸媽媽來決定」……

那要如何讓孩子走出這樣的消極狀態?有沒有什麼方法能預防孩子產生或再次出現這樣的心態呢?

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任俊教授看來,從字面意思看,習得性無助是孩子們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以後,產生的不願意努力,以及覺得努力沒有意義的心態。 既然是應對習得性無助,那麼培養孩子的「習得性樂觀」便是正好,也就是培養和提升樂商(快樂的能力)。

任俊,浙江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積極心理學會(IPPA)執委, 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但樂商並不僅僅指用快樂替代無助。

在多年的研究中,他發現孩子的習得性無助有些是因為經歷了多次的失敗,有些則是在生活中失去控制感,或兩者兼而有之以後的一種反應。 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有時成了大人為了達到目標、滿足控制感以及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而大人卻在這個過程中打著教育的名義。

培養樂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獲得樂觀面對生活的習慣,讓快樂不僅是一時的,更成為一種長期的處事習慣。

30分鐘就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

孩子們比成人更脆弱

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很多人雖然不了解,但也有所耳聞。5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動物實驗中首次發現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後來,他又以控制感為核心,設計了關於人的習得性無助實驗。參與實驗的被試者都是大學生,最終實驗結果也證明,人確實會患上習得性無助。

從本質上說,習得性無助指個體覺得自己無論多麼努力,那些挫折和失敗還是會發生的,因此就不再努力了。在這些實驗中,對象都是成年人, 那麼孩子的情況會有所不同嗎?

帶著這個問題,任俊和自己的研究生,做了一個關於兒童習得性無助形成時間的實驗。結果令人擔憂, 兒童形成習得性無助比成年人更快,在失去控制感的情景中,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實驗中是30分鐘)就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

孩子的生活比成人簡單,操心的事情遠不如成年人多,為什麼孩子的情況反而更容易受影響呢?

任俊教授從習得性無助形成機制的角度進行了解釋:「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態,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經歷持續的多次失敗,二是在生活中缺乏控制感。

先說孩子們的挫折和失敗經歷。成年人的閱歷多,工作、育兒、日常生活等方面,經歷的挫折、失敗經歷自然也多。那孩子們的經歷又從何而來呢?

一種是孩子親身經歷的挫折。比如疫情導致家庭經濟受影響,孩子們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這就是挫折。還有學習上的挫折。

有位媽媽發文說,兒子升入六年級以後,忽然變得很叛逆,學習也有所退步。好不容易問清楚,才知道兒子是因為一些知識點消化不了,加上居家網課和升學的壓力,才導致著急、焦慮。問他為什麼不早說,兒子委屈地說,「告訴你也沒啥用,肯定還會說我不好好聽課……」

而另一種,則是替代性失敗經歷。任俊教授說,「孩子們看到其他人或社會上的多數人的失敗經歷之後,儘管自己並沒有經歷過,但也會通過觀察學習而習得這種無助感。」

小到家長抱怨居家時天天做飯、做家務很累很煩,大到一些社會新聞,比如學長學姐們在中高考失利,很多人失業等,都可能引起這種替代性失敗經歷。

如果說挫折感更多的是孩子們自己遇到了困難,那麼控制感,可以說更多是因為家長奪走了,才導致孩子感到無助的。

最典型的莫過於被討論了很多次的「直升機父母」「經紀人父母」。為了讓孩子高效地學習,父母總是牢牢地把孩子的日程表抓在自己手中。連生活中小事的決定權都被剝奪,孩子的控制感自然就無從談起。

北京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基地副教授田宏傑就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姑娘在一次去練琴的路上,想先在公園裡逛一逛,可是剛過三分鐘就被媽媽催促著去背譜,讓她又難過又失望。在這樣高壓力的狀態下,雖然她四年級就過了鋼琴十級,可是升入初中後,很快就厭學,甚至還患上了抑鬱症。

還有的家長總是習慣給孩子更高的目標。孩子退步了,就讓他們「反思」為什麼沒做好,進步了,就說不要太驕傲。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不管自己努力不努力,結果都是一樣的。

任俊說,「之所以要特彆強調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是因為我們許多人在生活中有一些看起來很正常的行為方式,可能會無意中就讓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

被忽視的快樂,

恰恰是孩子需要培養的一種能力

毫無疑問,習得性無助是一種消極的狀態,覺得自己的努力不會帶來改變。為了讓孩子擺脫這個泥潭,任俊提出了 樂商(樂觀智商)的概念,它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使自己變得更樂觀。

除了讓孩子有更多快樂的體驗,樂觀還有個重要的影響,就是讓人可以更主動地行動起來。任俊提到,有研究表明,高樂商的人會更愛微笑,而微笑本身就是一種交際手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樂商的人更願意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和良好的人際交往。

遇到好事,他們更願意分享,遇到壞事,他們也更願意向別人尋求幫助,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來發現自己的問題。

任俊教授 多年來深耕積極心理學領域,已出版作品包括《樂商:一個比智商和情商更能決定命運的因素》《積極教育:提升孩子樂商,成就優勢品格》

比如孩子看到好朋友在難過,情商強調孩子要能看懂對方的情緒,以及給予合適的反應。而樂商則會強調用自己的快樂去感染對方,能夠找到適當的方法讓對方也快樂起來。

可以說,情商是樂商的基礎。與此同時,對於習得性無助,樂商又比情商更有針對性。而因為經歷和環境不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高樂商的。所以,樂商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

但在實際生活中,樂商這個能力總是容易被忽略。

一方面,是很多人忽視了孩子短期的快樂體驗。

比如當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時,家長可能會把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孩子不夠聰明」,或是「孩子不用心」「愛偷懶」。但許多時候,孩子可能是因為當時情緒正沮喪,所以才不願意努力,或是覺得有心無力。如果直接給孩子貼上「不聰明」「愛偷懶」的標籤,那麼他們很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一時的壞成績、壞表現也很可能變成一種習慣。

曾被評為美國國家教師的馬文·科林斯就遇到過這麼一個小女孩:

一年級的埃里卡上學才三個星期,就被老師認為「學不會閱讀」「需要調到特殊班級」,班上的同學們也都嘲笑她瘋瘋癲癲。轉到馬文班上後,她也很抗拒學習,總念叨「老師說了,我學不會的。」

就算是教學經驗豐富的馬文,也花了好幾個月才讓埃里卡擺脫「笨孩子」「壞孩子」的心理暗示。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同學關係更包容的班上,埃里卡不僅閱讀能力進步神速,還成了一個小書迷。

另一方面,很多家長沒有幫孩子養成樂觀看待事物的習慣。

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孩子缺乏品味快樂的能力。任俊說:「對快樂的品味能力是現在孩子非常缺乏的。有的家長總教育孩子要笑不露齒,不能得意忘形,這其實不對。笑就是要露齒才會對快樂體驗得更深刻,得意忘形了才會讓這一時刻深深地刻在腦海里。」

比如孩子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回家,家長卻說「孩子,成績代表了過去,快把它忘記,你要繼續努力」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品味能力。

所以,雖然快樂每個人都有,但是如何更好地去體驗快樂,甚至能長久地用樂觀的態度生活,是孩子們非常需要鍛鍊的能力。

學會做一個對快樂有品味力的人,

是孩子們最需要的

三年疫情給每個人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孩子們的快樂體驗也減少了很多。

曾有媽媽在微博上說,自己的女兒還在上幼兒園,但是三年來,一家人在外一起吃飯的次數都屈指可數。甚至連女兒過生日時,她原本計劃好了要帶女兒去遊樂園,但猶豫再三,還是在家過了。

但好在一個人的生活不會總是不快樂的。對孩子來說,要想提升樂商,其實就可以從提升即時的快樂體驗和培養樂觀心態兩方面著手。

提升即時的快樂體驗,也就是提升短期的快樂體驗。就從導致習得性無助的無助感來說, 把控制權交還給孩子,其實就是一種方法

任俊提到,有些家長喜歡自己動手幫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誇大事實、光許諾不兌現、涉及孩子的事不跟孩子商量或自己任意決定涉及孩子的事。 但實際上,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應該儘量讓他們自己做主,而超出孩子理智的事可以由家長代勞。

有位媽媽在之前的居家期間,就給全家人(包括女兒)分了工。除了每個人管好自己的工作、學習和家務,爸爸負責給女兒找有意思的數學題,媽媽負責安排每天一小時的全家閱讀時間,女兒的任務比較雖然多,但是也處理得遊刃有餘:每天她都要帶著爸爸媽媽一起做運動,然後選一首詩,全家人一起學習和背誦,最後她還負責掌管家中的儲備零食,要保證沒有人吃太多。

雖然這些只是小事,但是這位媽媽把它們當作女兒的家庭責任,不僅讓女兒有了控制感,而且每天做完運動、學完古詩、控制好每個人的零食攝入,也都會給女兒帶來一種成功的快樂體驗。

任俊還曾在南通遇到一位苦惱的媽媽來求助,她一直把孩子放在首位,可結果卻是孩子沒教育好,家庭生活也一團糟。

「如果妻子和丈夫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這很容易把撫養孩子變成一場沒有止境的競爭。」任俊說。其實,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妻子和丈夫都把對方放在首位,把孩子放在第二位。

而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就是讓孩子能夠長期過得更快樂。尤其是孩子稀缺的品味能力,需要著重培養。

這種品味能力,並不僅僅指享受當下的快樂的時刻,還包括品味過去,如經常回想或念叨自己曾經的快樂時光,也包括品味未來,如為自己做一個美好規劃並為之努力。

不管是哪一種品味,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幸福或快樂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真實的幸福。品味不是去欺騙別人,而是幫助孩子挖掘真實的事。

實事求是地說,生活的大部分時候都是平淡的,不會每天都經歷大事件。但一個會品味的人,其實可以從小事中也發現快樂。相比旅遊時看到的美景,小區花壇里新開了花、有小鳥恰好停在窗前,或者是路上順手幫助了別人,這些事雖小,卻也是值得孩子去品味的。

家長的表揚和讚美也可以提升和延長孩子的快樂時光,但同樣要實事求是,並從孩子能控制的維度去讚美。

「你真聰明,考了這麼好的成績,要為你慶賀一下」這句話很常見,但聰明卻不是孩子可以控制的,反而有可能會削弱孩子對生活的控制感。但「你這一段時間的努力換來了這麼好的成績,要為你慶賀」這種說法,孩子就能接受得多,因為努力是可以控制的。

值得注意的是,品味能力並不一味地追求幸福和快樂。 面對失敗和挫折,也不能用樂觀打馬虎眼,而是要正確地應對,儘量降低失敗帶來的影響。

有媽媽曾分享過這樣的小故事:

兒子過去總抱怨英語很難背,她忙著做家務,也只是簡單回他「那你再努努力。」可每次回過神來,兒子總是一副沮喪的樣子,對英語也越來越提不起勁。

後來,她意識到,其實兒子是需要她幫著解決英語學習的問題的。於是,她把回答改成了「沒關係,等我幾分鐘,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在她的引導下,兒子很快就找到了學習的竅門,也很少再為了學英語而愁眉苦臉的。

當孩子多經歷幾次這樣的場景,他們就會把品味快樂、應對挫折的方法內化,成為一種習慣。一些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高樂商的人遇到糟糕事件的幾率會比低樂商的人少。而這也將會成為孩子心理上的一個積極循環。

三年的疫情是一場重要的經歷,受到疫情「次生災害」影響的孩子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在網絡上,有很多家長留言或是發文表達感慨,說疫情讓自己明白,拚命「雞」娃、「雞」成績是不理智的,孩子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兆頭。任俊說,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家長總是跟孩子強調要會吃苦。所以,會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俗語流傳。但 如今,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堅韌,讓他們能吃「苦」,也要教他們如何快樂,讓他們會吃「冰激凌」。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0d8fea4af7de6f07b5342d695ff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