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這個行為已經有了多年歷史,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在線交易也變得愈發普遍。而在在線交易背後隱藏著的,是交易系統。怎麼設計好交易系統呢?本文嘗試從貨幣交易這一點出發,對電商背後的交易系統設計做了解讀,一起來看看吧。
交易這個行為已經有了多年歷史,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在線交易也變得愈發普遍。而在在線交易背後隱藏著的,是交易系統。怎麼設計好交易系統呢?本文嘗試從貨幣交易這一點出發,對電商背後的交易系統設計做了解讀,一起來看看吧。
交易,是一個從古老社會體系就開始產生的行為,從原始的物物交換到貨幣等價物,再到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習慣了在線交易,在網際網路發展的黃金時代,人們的交易場所、載體或形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電子支付方式給生活帶來的便利,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交易支付行為,背後實際上是一套複雜的支付結算系統在支撐著。
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近 10 年以來,人們已經非常熟悉在線的交易了,在中國有各式各樣的 APP,都能夠實現線上下單、線下消費。對於消費者而言,發起交易到完成交易的過程是非常簡單的,而這背後,卻有一套不為人知的複雜的交易系統。
本文將從貨幣的交易開始講起,說明電商背後的交易系統是如何設計的。
一、貨幣的產生和發展
人類社會之所以會誕生貨幣,是因為交易的產生。在一個簡單的社會體系中,一些基本生存物質的存在,讓人們產生了交換的需求,因此就產生了交易。
在遠古社會,物質還不是特別豐富的體系中,人們完全可以通過物物交換的方式實現交易。但是當社會中存在的物品變得越來越多時,物物交換的體系的平衡就會被破壞。
圖 1 交易的產生
物物交換的生態之所以會被破壞,交易的本質要求價值的平衡。交換商品日益增多,範圍也日益擴大,在物物交換的系統中,每個物品同另一個物品的如何進行價值對等,這個系統顯然超過了後來的交易需求。
那麼如何使交易變得更加順暢呢?這就誕生了一般等價物,即貨幣。
圖 2 越來越複雜的物物交換網絡
有了貨幣以後,交易系統中的所有物品都需要通過一般等價物進行價值的評估。
圖 3 一般等價物
接下來的問題是把什麼作為一般等價物呢?它應該具備以下各種,普遍的接受性,即大家都認可它的價值;耐久性,即不會特別容易損壞;價值穩定性,即不會出現價值的波動等等。事實上,這也是一個物品能被作為貨幣的必要特徵。
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範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貨幣的產生也是伴隨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大致可以分為實物貨幣、金屬貨幣和紙質貨幣,一直到現如今的無現金社會。
圖 4 貨幣的發展形態
1)實物貨幣
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使用這些物品進行交換的缺點是價值不穩定,而且不能夠被大眾普遍接受,甚至不耐久。
2)金屬貨幣
冶金技術的發展,使得金屬貨幣取代實物貨幣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金屬貨幣還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的特點。但是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就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此外金屬貨幣如果價格不穩定,就會阻礙社會資金的流通。
3)紙幣
紙幣是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紙幣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元、明、清發行的寶鈔,均是典型的紙幣。
貨幣之所以要變得越來越通用,也與世界商業發展的需要有巨大的關係。我們可以從貨幣的發展發現以下規律:
1)交易的產生取決於兩個條件
社會生產力發展產生剩餘。生產的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一些剩餘後,形成了交易的基礎。
社會分工協作的產生。每個人的角色不同,每個人生產和需要的產品多樣化,而一個人無法生產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產品,形成了交易的需求。
2)新技術的使用和市場需要,讓貨幣形態產生變化。從冶金技術到造紙技術,一直到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現金的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3)在商業發展過程中,貨幣的形態是朝著越來越輕便的方向發展的,直到變為無形,而貨幣的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交易的進行。
二、支付交易模式的演變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使得社會中的支付變得可參考,而支付通道同樣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對於交易系統來說就會遇到」資金流「和」信息流「處理這兩個問題。
以一個常見的場景為例:
一個人在城市 A 的工商銀行存了 100 元,來到城市 B 後在建設銀行取了 100元,這個過程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是如何記帳的?
圖 5 銀行之間的處理跨行交易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19 世紀初,老羅斯柴爾德打通不同銀行間銀票的通兌,銀行間清算就一直延續到現在。老羅斯柴爾德與銀莊的掌柜商定,後續客戶可以使用通用的銀票換取金幣,銀莊之間根據銀票再次交易,從這個時候開始,也標誌著現代銀行的通存通兌業務就開始了。
銀行之間的通兌業務同物物交換的模式一樣,同樣會遇到一個複雜網絡的問題,如下圖所示,當所有銀行都可以進行相互兌換時,系統建設的成本顯然會比收益高許多。
圖 6 多銀行的跨行交易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之後,我們國家確立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央行的備付金系統正式確立,之後所有金融機構都在央行開立清算帳戶,由央行為商業銀行統一清算。於是銀行之間的交易系統就變成下方的模式:
圖 7 央行統一清算模式
這個模式的好處是很明顯的,規範了銀行之間的交易模式,同時每一家商業銀行只需要完成一次系統對接。(當然這個系統的建設和複雜程度,遠非三言兩語就可帶過,只是這個模式可以被認為一種通用的模型。)我們可以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解構一下中國的支付結算體系。
三、「清分-清算-結算」三大流程
不同的財務結算系統,其對於系統命名可能稍有不同,但從大面上來看,核心的訂單系統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處理。
第一階段是訂單的生成,包括訂單的生成和計算邏輯,主要為用戶提供下單能力、為商家提供接單能力。
第二階段是訂單的清算。用戶和商家一筆訂單的完成,並不意味著訂單真正完成這筆訂單實際進入第二階段,對訂單的分帳處理,根據結算模式等進行計算,生成分帳流水,支付通道則根據結算結果進行資金理。
完成結算後,帳戶系統就需要根據分帳流水,完成相應的記帳功能。當然對於大型集團公司,還會有財務 EBS匯總計算企業資金,則需要依據財務的要求進行資金的匯總記錄,本篇不贅述。
圖 8 訂單處理流程簡圖
作為消費者,在線交易已經變得再熟悉不過了,C 端產品經理會想方設法將用戶的交易簡化再簡化,以致於從 C端感知層面,消費者的感知就是從下單到支付環節,沒有特別複雜的操作,但當我們回到電商系統背後的結算時,那就不是如此簡單了。
以一個典型的電商平台為例,這個平台聚集了非常多的商戶,這意味著電商平台同樣需要建設一套獨有的清結算系統,從而完成與商家的資金清算工作。為了能理清這一過程,我們首先介紹一些專有名詞:
- 清分:可以理解為系統的記帳,系統需要將每一筆訂單記錄下來,即為「清分」。
- 清算:可以理解為算帳,如兩個帳戶之間有多條記錄來往,最後匯總可以發現兩個帳戶正向或逆向支付,完成帳戶的「清算」。
- 結算:可以理解為轉帳,根據清算的結果,完成帳戶加幣和減幣動作。
下面是一幅超級簡化版的訂單處理流程圖,可以大致理清訂單從生成到結算整體的處理流程,由於業務開展的複雜情況,系統中還會有很多特殊情況處理等。
圖 9 訂單-計費-結算系統處理流程
在整體的交易系統中,可以分為訂單系統、計費系統、結算系統,其在交易環節的處理如下:
1)訂單系統
訂單系統將記錄每一筆交易的狀態以及訂單詳細信息,訂單詳細信息除了訂單 ID,從消費者的角度,應該實付金額信息,附加活動優惠券信息,與此同時要附帶平台與商戶清結算基本信息,用於分帳,即平台的抽取費用。
2)計費系統
計費系統的工作就是定時拉取訂單,並根據計費公式,匯總金額的拆分。這個系統的難度在於需要處理複雜業務下的公式,如退單的處理,活動費用的處理、費率的處理(如計費方式變更是體現在訂單上的,則需要根據訂單生成的時間計算費率)計費系統會約定按照一定周期進行匯總。
顯然這個周期的時間越短,對於系統計算消耗也越大,並且由於訂單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對於後續費用的回退也是一個重要的邏輯(如訂單已完成結算,但後續訂單取消)。
3)結算系統
結算系統是最後對帳戶完成轉帳結果,需要處理信息流和資金流。信息流方面,需要將平台與商家的帳戶資金計算清楚,資金流方面,則需要依賴支付通道,完成資金的轉帳。(資金流就需要運用到中國的支付結算體系)
四、總結
通過對貨幣演變、銀行支付系統設計,我們可以發現,儘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交易行為十分複雜,但「清分-清算-結算」的過程,幾乎可以套用在任何的交易系統中,我們可以根據這個處理原則,去設計產品系統。
本文並沒有詳細贅述一個完整的結算系統是如何設計的,因為不同行業的交易模式不同,其清結算系統的處理就會千差萬別,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重要的是能夠理清楚整體的處理方法,同時在整理交易系統設計的過程中,也獲得一些啟發:
本文也特別參考了文章:http://www.woshipm.com/pd/385099.html 非常值得大家閱讀。
本文由 @小T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