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夫妻最容易在中年離婚,引以為戒

2019-09-17     初霓說情感

人的一生,在起起伏伏中度過。而一對夫妻,在婚姻生活中,也會遭遇各種難跨越的坎兒。

每一道坎兒,對婚姻都是一次嚴厲的考驗,而結局一般為兩種:要麼浴火重生,越來越珍惜彼此;要麼葬身火海,分崩離析兩敗俱傷。

大多數夫妻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要麼三觀不合爭執不斷,而兩人個性都太倔強,誰也不願低頭;要麼一方或雙方對家庭缺乏一種責任感,讓那個被比喻成「港灣」的家缺乏溫度,成為一座荒廢的清冷的孤島;要麼是沒有感情基礎,進而接二連三地出現各種問題。

婚姻一直都是脆弱的,哪怕是一些芝麻點大的瑣事,沒有得到及時和正確的處理,都可能讓兩個人越來越遠。

而那些積累的問題,很可能在中年危機之時爆發,處理不好,就可能離婚。以下三種夫妻最容易在中年離婚,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第一種:生活中積累的矛盾從來沒引起重視,終於爆發

好的婚姻狀態是:兩個人都收斂自己的個性,接納對方的不足,讓靈魂更好地交融在一起。畢竟,婚姻是兩個不同個性的人的結合,以一種譴責、嫌棄和排斥的姿態對待彼此,只會讓兩個人的心越走越遠。而接納和交融,才能和諧共處。

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多夫妻在中年時期選擇了離婚?按理說,人到了不惑之年,什麼事都能看開,可為什麼就無法包容對方,選擇了分離?

因為,他們相處的十幾年中,出現太多的分歧和矛盾,而每一次都在大吵大鬧中結尾,事後雖然達成和解,卻從來沒進行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下一次,又舊病復發。

疾病沒有得到救治,就會變成難以驅除的頑疾,甚至絕症。之前出現問題,選擇了口頭道歉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病根沒有拔除,也難絕後患。所以相處十幾年後,終於爆發了,一發不可收拾。

夫妻相處中,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的養老問題;金錢的管理和支配問題;家務的分配問題等等,每一個問題沒處理好,都會影響到夫妻關係。

兩個人相處,要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襟來包容對方,只要不是原則問題,讓一下又何妨?放下倔強,得到的是和諧、幸福和安寧,是更堅固的感情。

什麼事都是相互的,你讓一步,對方也會讓一步。互相謙讓,成全彼此,才能其樂融融,和諧共處。

第二種:精神和身體沒有任何交流

有些夫妻,之前恩愛有加,人人羨慕,最後卻遺憾分開了。分開時沒有撕破臉,還能祝福彼此,並願意在以後的日子裡以朋友的身份關心對方,這就是所謂的:愛過,不愛了,好聚好散吧。

為了增進感情,夫妻之間其實是需要些距離感的。而距離的把控,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得掌握度。

偶爾的分離,不但可以修補兩個人產生的裂痕,忘記之前發生的不愉快,還可以讓感情在分離中得到升溫。那種相思之情,會讓彼此找回當初談戀愛時的感覺,從而更加珍惜對方。

但長期的分離,會讓人在思想上產生隔閡,久而久之,對方就變得無關緊要可有可無了。長期異地分居,精神上已經無法很好地契合。

所以,那種聚少離多的夫妻,最終大多以離婚收場。分開的時候,沒有吵鬧,也沒覺得多傷心,只是輕輕地嘆息一聲,然後道聲「珍重」。

也有很多這樣的夫妻,雖然處在同一個屋檐下,但身體和精神缺乏基本的交流。每次下班,安靜地做飯吃飯,不再聊同事的八卦親朋的家事;即便坐在沙發上,也是各自玩手機看電視;睡覺的時候,背對著背,就像那個房間只有自己一個人。

身體上沒有接觸,思想上沒有交流的夫妻,無形之中已經產生隔離。而兩個人在一起,是需要一些聯繫一些拉扯的,哪怕偶爾吵嘴,也好過不交流。

很多夫妻到了中年,就是因為精神和身體上沒有任何交流,導致感情變淡。看到對方,已經沒了當初的激情,心裡不起一絲漣漪。最後,就難免以離婚收場。

第三種:婚姻出現危機

有很多夫妻,在剛結婚的時候就經常吵架,性格不合,為人處世的方式差別太大,但為了孩子,不得不繼續在一起生活。

到了中年,兩個人的矛盾在歲月的沉澱中變得越來越深,已經到達不可調和的地步;而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有足夠的承受力來面對家庭的變故,所以,就不願繼續在痛苦中掙扎,只好向孩子坦白,然後離婚。

也有一些夫妻,在經歷了激情期後,對愛人的感情慢慢發生了變化,已經找不回當初戀愛時的感覺,拉著她的手,就像自己的左手握著右手。

而人是一種情感動物,在另一半那裡找不到情感的共鳴,就會試圖通過其他渠道來滿足自己,這時,就想來一場婚外的愛情。

很多中年夫妻離婚,就是因為婚姻出現了問題,其中一方精神上或肉體上已經越軌,而另一個無法諒解,最後只好以離婚收場。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就像是一起在渡劫,一生中會歷經各種考驗和磨難。兩個人一定要齊心協力、互相包容,才能順利地走到終點。

當生活中發生矛盾,婚姻遭遇危機時,一定要銘記指責,從大局出發。不要什麼事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對另一半吹毛求疵;也不要因為一世歡愉,破壞了好不容易換來的穩定和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7y2Pm0BJleJMoPM1s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