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親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或許你也沒料到

2023-08-01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中國式」父親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或許你也沒料到

從網友們對父親的表述《青少年藍皮書》來看,國內超過70%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被「中國式」父親慣用「貶低式」教育對待,也因此很難與母親一樣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在去年熱播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里,郭耘奇、謝澤成、閆佩倫等人共同出演的小品《開不了口》引發無數網友的共鳴,如明明前一秒因為兒子考上了大學倍感驕傲,還連連誇讚我兒子賊有管理能力」。

然而下一秒兒子從房間出來立刻換了一副嫌棄的表情,先是絲毫不顧孩子自尊心,直接跟朋友說「他啥也不是」,之後還表現出對兒子選擇專業不滿模樣批評到:「你連自己的東西管理不好,還想以後能管理市場啊?」哪怕兒子露出受傷、難過的模樣,他也強撐著不給予任何安慰

而看到這一幕幕,網友們一邊調侃這位父親變臉之快,宛如「戲精」,一邊又忍不住感慨我爸也是這樣,用他的話說,如果他誇了我,我肯定會驕傲自滿,殊不知我直到現在還會感到自卑」、「我努力學習、工作只為得到父親的一句肯定,但他向來吝於說一句好話」等。

其實,哪怕知名作家三毛也曾「吐槽」過她的父親,在《一生的戰役》一書中寫到:「對我來說一生最大遺憾並非沒能轉得全世界,而是你(父親沒有欣賞我。」直到後來,她的父親終於說出「我為你感到驕傲」,她才十分感慨地表示「這句話終於抹殺了我在這個家裡一直抹不掉的心虛與自卑」。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求便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讚美與欣賞。」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因為對父母依戀關係,使得每個人自信心、自我認同感最初來源便是父母。但直接讚美、欣賞對於許多中國父親來說,實在難以明確表達

為什麼許多中國父親不會明確表達對孩子的讚美與欣賞?

原因一: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

在一眾古詩詞中,形容母愛的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等,無疑不是讚美母親對孩子無盡的愛意。而關於父愛的古詩詞非常少,更多的是如陸遊《示子聿》提到的「父子更兼師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燈」般,更多的是內斂、含蓄不會輕易表達

也就是說,在傳統文化「父愛如山」思想影響下,哪怕對孩子的愛意如何深厚,父親往往都會像穩重、寡言、默默付出巍峨大山,成為一直流傳「中國式父親」形象

原因二:與孩子相處機會相對較少

《2022年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就指出,全國有超過40%爸爸每日陪伴孩子時長平均不足4個小時占據孩子1天時長不足八分之一餘下時間媽媽、老一輩為主

可見,許多爸爸常年缺席孩子的成長,並沒有足夠的陪伴時間進行溝通、交流,故而孩子與爸爸之間比較生疏很難彼此表達心中愛意

原因三:擔心誇讚會令孩子驕傲自滿

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談及教育兒子郭麒麟再三強調:「我是為他好,我作為他父親把他罵夠了,以後到外面闖蕩別人怎麼罵他都不會被擊倒。」如此前郭麒麟表演相聲效果不盡如人意,在網絡上發文道歉時,郭德綱直接公開轉發評論「糊塗至極」、「蠢子無知」

郭麒麟每每談起父親時常當眾責罵他一事,無奈感嘆「現在他瞪我一眼,我都非常難過」。相比之下,郭德綱表示,哪怕如今郭麒麟演藝事業發展得很好,他也不會輕易誇獎,擔心郭麒麟變得驕傲自滿停止努力

而網友們評論郭德綱的表現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嚴格遵守「慈母嚴父」的思想,不會表現出心軟

除了以上幾個原因,出於父親身份「權威」,也會讓他們克制自己不會輕易、直接表達父愛。殊不知,正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副主任所說:「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令孩子缺乏父親的教導,是我們民族存在巨大隱患。而缺乏父親的肯定,更是令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愛!」

缺乏父親的肯定與表揚,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父親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性格、社會性、情感、認知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且不同年齡影響各不相同

0至6歲物質滿足階段,即孩子的滿足需具象化,而父親肯定表揚往往以物質形式體現,令孩子充滿安全感滿足感

但當到了7至14歲渴望情感滿足的階段,如果父親對他的行為、所思所想表示肯定誇讚,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重視、尊重、認可愛著,繼而形成自我認可充滿自信

而到了14歲以後,孩子思想逐漸成熟,到了展望未來的階段,此時父親的肯定毫無疑問可以讓孩子對未來、精神追求充滿期望信心

《三字經》里提出的「養不教,父之過」,可見父親家庭擁有重要地位,對孩子的成長更是有著濃墨重彩的影響。所以,作為父親不僅要做到不缺席孩子的成長,也要懂得使用正確的教導方法與妻子一起將孩子培養成更好的人

作為父親,應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

首先,足夠的尊重,不可隨意打罵。

正如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說:「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故而父親面對孩子時,應給予足夠的尊重,才能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增強自尊

此外,許多父親為了保持威嚴,喜歡「棍棒之下出孝子」簡單粗暴教育方式,對孩子隨意打罵不允許有絲毫反抗。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令孩子精神緊張、缺乏安全感,更是學會暴力解決問題

所以,父親們需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以足夠的耐心向孩子講道理、擺事實避免任何打罵行為冷靜、理智進行教育

其次,批評孩子要具體,不可嘮叨不停。

父親教導孩子時,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一定要明確指出,如此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如何改正。而不是「翻舊帳」沒有直擊要害嘮叨不停

否則很容易讓孩子陷入心理學「超限效應」,即強烈、長時間刺激只會讓孩子產生不耐煩、叛逆心理。不僅不會家長的教育聽進去,甚至還會故意與家長「唱反調」

最後,不吝於表達父愛,保持良好溝通。

大數據調查顯示,超過60%孩子認為父親並不愛自己,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得到父親直言「我愛你」表白。而超過90%的父親則表示自己深愛著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生命

所以,為了避免誤解,父親要不吝於表達父愛,不時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讓孩子直觀感受愛意

同時,也要抽出足夠的時間給予高質量的陪伴多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心理、情緒變化,保證及時回應。而這也利於孩子能對父親敞開心扉,保持親密親子關係。就如著名相聲演員于謙所說:「我不害怕孩子跟我說什麼,我只害怕孩子什麼都不說。」

枕邊育兒寄語:

安妮•賽克斯頓說過:「父親是怎樣的人不重要,他在我心中是怎樣的人才最重要。」即父親不管獲得何種成功,孩子也只會通過日常相處判定父親的形象。所以,父親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高質量陪伴不吝於表達愛意的同時,也要注重孩子面前樹立正面形象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78f0eb4cb7059c5ba1a957d2da3ee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