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希望媲美保時捷、特斯拉 雷軍:確實有點貴

2023-12-27     道哥說車

【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麻建宇】「9.9萬交個朋友」,網友們對小米汽車的這個期待怕是要落空了。

隨著小米汽車發布會的臨近,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雷軍的更新漸漸多了起來,有關小米首款車型小米SU7的信息也越來越明確。

12月26日,雷軍在一篇「答網友問」的筆記中針對小米SU7對標車型的問題提到,「我們希望做一輛能承載大家所有嚮往的夢想之車;在駕駛性等機械素質上,我們希望能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在智能化上,我們希望能媲美Tesla ModelS:同時還有最領先的科技和最豐富的生態」。

看到這裡,你或許還會對「9.9萬交個朋友」有些幻想,但雷軍還說了:「關於定價,我們還沒有最終決定。不過,小米SU7確實有點貴。但請相信,我們做的是『有理由的貴』,在體驗上一定會超過大家預期」。

兩難的定價,小米汽車選擇貴一點?

毫無疑問,第一款車對於一個新品牌來說至關重要,甚至它的定價會決定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而這或許也是小米造車過程中最難權衡的問題之一。

「年輕人的第一台車」,這句話本質是消費者對小米首款車型定價的猜測,在手機領域是價格殺手的小米,在電動汽車領域也會平移它在手機領域的邏輯。

何況雷軍也說過,「小米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但問題在於,小米造車是否還會延續手機「薄利多銷」的策略,繼續做它的「屠龍者」。

有趣的是,最近幾年有關小米手機的評價中,有一句話「屠龍者終成惡龍」。理由在於,小米手機近幾年正在向高端市場發起攻擊,至少從定價角度來看是這樣。但遺憾的是,小米衝擊高端市場的路並不順暢,直到小米14系列的熱銷才讓小米看到了沖高的可能性。

正如雷軍所言,「小米14系列持續熱銷,說明小米在高端化戰略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當然,如果從財報角度看,小米手機的沖高還算不上成功,小米集團三季度報告顯示,智慧型手機業務收入為416.49億元,同比下降2%,主要由於平均售價(ASP)有所下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改變品牌形象,所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是巨大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如今的小米想要高端化。

汽車,難道不是一個好的媒介?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造車,雷軍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僅一款SU7,就投入了超過100億元和3400名工程師。如他所言,小米在造車上的投入,比其他車企多了十倍的人員和資金,而他自己是抱著「志在必得」的方式造車。

這樣的付出,或許絕不是想要延續小米的「低端形象」。

雷軍想造一台好車 惡龍還是屠龍者?

從近幾天雷軍的動態來看,基本能看出一個主旨:為小米造車付出良多。除了資源的投入,雷軍甚至不惜親自下場「學習」,做一個懂車的跨界造車創始人。

雷軍的"造車1000天回憶"里,有這樣一個細節:造車初期,雷軍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一定要開滿100輛車,認真學習每一輛車的優點和長板。他說:"這個目標我不折不扣地完成了,這些天來,我已經開了超過150輛車。"

至於目的,大概是想做一台好車,一台找不到短板的好車。「在駕駛性等機械素質上,我們希望能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在智能化上,我們希望能媲美Tesla ModelS」,雷軍的這句話更說明了小米SU7的優秀。也正因如此,小米SU7或許才真的會「有點貴」。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小米SU7的品牌溢價會高的嚇人。他選擇的「對標車型」,一個是售價150多萬起的、性能電動車的代表,一個是智能電動汽車新興王者的旗艦車型。

根據工信部數據,小米SU7兩版本車型的續航分別為800/750km和668/628km,而這樣的參數放在當前純電汽車市場中顯然有一定優勢,畢竟800km續航里程的電動汽車在當前市場中還是少見的。

因此,雷軍也能說這是「有理由的貴」,從這一角度來看,造車的小米或許還是「屠龍者」。只不過,小米手機曾經成為「屠龍者」不止因為「性價比」,更因為銷量,手機出貨量全球前三的它完全有能力用巨大的銷量攤薄成本。

但造車,未必。從前輩們的足跡來看,理想、小鵬和蔚來達到年銷10萬輛所需的時間大致為3-4年,2021-2022年伴隨著銷量的提升,蔚小理的銷量約為9-13萬輛,對應的毛利率均超過10%。在內卷嚴重,人人虧錢賣車的市場中,小米汽車需要用多久去達到超過10的毛利率呢?

種種跡象來看,小米汽車毫無疑問想做一台「好車」,但造車的小米最終卻還是成為了「惡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60a63e746da30a8ddb17429631f2e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