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2023-08-28     閒人電影

原標題:李安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有人說李安是大師,有人說李安過於匠氣。

若以獎項來看,兩個金熊獎、兩個金獅獎、兩個奧斯卡最佳導演,這些成就放眼全世界都可有一席之地。

但李安的評價為何兩極化,其實從他的父親三部曲中就能看出一二。

如果說《推手》《喜宴》充滿了投機取巧,那麼《飲食男女》則是渾然天成。

開場五分鐘做菜戲份的場面調度,剪輯、運鏡、光線、走位、色彩,突出一個精彩與高超,就算不懂電影技法,也能看到「舒適」二字。

這一段不僅點題飲食,也引出食色性也,與男女呼應。

好吃的東西從來不是山珍海味、萬千珍饈,而是看跟誰在一起吃,吃的是一個「情」。

沒有情,就算是滿漢全席擺在眼前也味同嚼蠟、食不甘味,有了情,即使是山野小菜也饒有嚼頭、津津有味。

李安藉助飲食講男女,因為最好吃的始終都是人,將人咂摸出味兒,《飲食男女》的寓意便自現,第一幕的妙筆生花就在於此。

片中圍繞的是老中青三代人關於情的觀念,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一代人有一代人對時代的看法,進而形成他們的三觀,與周圍世界相處的方式,或若即若離、或半推半就、或刻意拒絕、或心存熱愛。

二女兒家倩燒的一手好菜,人長的也漂亮,對情似看重又似不看重。

跟前男友保持「好朋友」關係,卻又想跟他交心,與李凱推心置腹,但又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父親聊不了幾句,可又牽掛著老朱。

她看起來是最獨立,最有能力,最有可能第一個離開家,但隨著吃飯的人由多變少,卻成為了唯一一個留到最後的人,小時候被趕出廚房,長大後又回到了廚房。

大女兒家珍編了一段苦戀的過往待在家裡多年。

身上的戀父情結與自身的不自信讓她傳統、苦瓜,跟不上新思潮,只能在信仰中尋求一份寄託。

但一次偶然的邂逅,冰封的心門被打開,多次情書的打擾讓她不再克制,勇敢的改變和發言使她收穫了愛,第二個離開家。

小女兒家寧對愛情的理解很透徹,與關心的人在一起,可以表達內心的感受,可以自由自在的談任何事情。

她沒有大姐那種有些迂腐的封建,也沒有二姐那麼多顧忌,喜歡就去追,做了就大膽承認,有了就第一時間宣布。

正因為她這種對於家的新觀念,讓她成了第一個離開家的女兒,這樣的結果是李安關於孝悌的討論,雖有詫異但不失合理。

老朱和錦榮,一對埋的很深,但草蛇灰線又無處不在的驚喜。

老朱的味覺死了,心裡的顧忌多了,他做的菜也不再像當年那樣,女兒們吃得多了,也就不再渴望了。

可人老了,不代表慾望沒了,老朱內心仍舊期待有一處可解心安的港灣,錦榮的適時進入讓放下倫理,鐵樹開花。

片尾一幕,老朱把自己當成了外人。

本依習慣回家拿鑰匙開門,但卻片刻停駐,換成按門鈴,喝了家倩熬的湯,味覺恢復,握住家倩的手。

這一刻,家倩到底是已故的老婆,還是二女兒,亦或是代表重新生活的方式,已然模糊,只餘留白供觀眾思考。

這些角色組合在一起,在李安的調度下,絲滑得體,全無廢筆。

《飲食男女》的文本如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巧奪天工,看不出一絲刻意的技巧之嫌,從頭到尾自然流暢,堪稱鬼斧神工。

與「父親三部曲」的前兩部《推手》《喜宴》相比,《飲食男女》讓算計消失,成了一部幾近完美,真正可以稱之為大師的作品。

《推手》和《喜宴》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李安為了製造矛盾、引發衝突、延展思考而在劇本上專門的安排。

如故事發生地設置在美國,家庭成員是中西結合,這種搭配本身就自帶隔閡與對立,劇情走向都是計算好的。

雖然整體而言,結構依然工整,挑不出什麼大毛病,但過於匠氣的打磨反而讓影片失去了天然的精巧,人工雕飾的成分居多。

可到了《飲食男女》,李安對於劇本的把握已臻化境,無需擦脂抹粉便已讓六宮粉黛無顏色。

敘事還是傳統的戲劇結構,但多線敘事的相互交錯極其絲滑,每個角色的登場、退場恰到好處。

人物、情節相輔相成、循序漸進,平實的手法讓影片的故事性特彆強,觀眾不會有任何無聊乏味的觀感。

不論是弧度、張力,還是邏輯、反轉,都不突兀,就像一塊無暇的美玉,不敢撫摸留下指紋,卻又放不下那份喜歡。

片中老朱有一句台詞:「我這一輩子,怎麼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樣,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來才下鍋」,《飲食男女》展現的就是這句台詞。

李安在劇本方面明明已經安排好了一切,把完整的佳肴端了上來,但卻不露痕跡地讓觀眾覺得所有都未曾提前準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飲食男女》劇本編排上的巧思很像《哀樂中年》

很難說,李安的《飲食男女》沒有參考桑弧的《哀樂中年》,兩者的劇本結構雷同的地方較多,就連結尾驚掉下巴的神來之筆都如出一轍。

但李安深知《南海十三郎》中「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的道理,對於《哀樂中年》並非單純的複製粘貼,而是學其精髓,置於自己的語境之下煥發出新的味道。

正如《哀樂中年》對於李商隱的《晚清》中一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清」的改編,將「重」變成了「愛」。

詩詞原意本是飽經雨水侵蝕的小草終於得到上天的垂憐,雨過天晴,但變成「人間愛晚清」後,一字之差,意味深長。

前半句一語雙關,將小草擬人化。

指代電影中的老年人,家人們各自過各自的生活,無人注意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

後半句的人間指家人,晚清是遲來的雲開日出,意思是老人說出心底的擔憂,是否還能得到家人的愛。

最後證實他晚年的大膽出格與勇敢示愛,家人雖有不理解,但最終還是沒有反對,疑問句也就成了肯定句。

《哀樂中年》就是「重」,《飲食男女》則是「愛」。

在「天意憐幽草」的基礎上,詮釋「人間重晚晴」變成「人間愛晚清」的故事,這就是李安的能力,細微之處,盡顯才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da8f5d421ee34b433f6a1acdfd3d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