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張賀
造勢良久,Redmi K50終於在3月22日首發上市。股價從高位大跌60%的小米集團(1810.HK),也借勢於當晚發布了2021年業績。與股價跌跌不休不同,去年小米收入同比增長33.5%,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69.5%。
在全球缺芯、新冠疫情持續的影響下,小米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0%,在全球TOP5中增速最快。14.1%的全球市占率也創歷史新高。此外,去年中國大陸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價300歐元或以上水平,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過2400萬台,是上一年的2.4倍左右。
小米的「逆行」讓人印象深刻,資本市場對該業績同樣歡迎,3月23日港股開盤,小米集團高開約6%,收盤上漲4.08%。
然而,就像一日的行情不能扭轉趨勢一樣,小米靚麗的業績,也不能掩蓋其所面臨的兩難境地。
手機高端化步履蹣跚
縱向對比,小米2021年不僅3000元人民幣或以上及300歐元或以上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翻倍,出貨量占比從約7%增長至約13%。而且其智慧型手機平均售價也從2020年的1039.8元增至1097.5元。
在手機價格重心上移的同時,銷量能穩步增長難能可貴。量價齊升似乎也說明小米的高端化在更進一步。
然而情況並非這麼簡單。
2021年華為受晶片所困,新機主要配置4G晶片而非5G晶片,而且產量受限,被迫讓出高端市場。
然而本土其他品牌並沒有很好地頂上,國內高端機市場從兩強相爭,變成蘋果「獨舞」。截至2022年1月,蘋果已經連續4個月蟬聯中國市場單機銷量冠軍。
Canalys數據顯示,2021年四季度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僅同比增長3%。但蘋果同比增長40%,以摧古拉朽之勢重回榜首,市場份額高達25%;小米10%的增速雖然好於OPPO、vivo,份額卻仍排第四,落後於OPPO以及從華為獨立出來的榮耀。
事實上,3000元人民幣或以上價位並非真正的高端市場。Counterpoint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的ASP(平均市場單價)已經從過去的1500元~2000元增長到2700元~3000元價位段。市場上所售的高端機也早已脫離3000價位,達到4000甚至5000以上。
從這個角度看,小米手機價格重心的上移與行業變化不無關係。其所披露的數據,並不能充分佐證其高端市場的表現。
行業的挑戰也在繼續。
榮耀CEO趙明曾表示,目前智慧型手機的換機周期已經到了25個月到30個月。智慧型手機的「蛋糕」因此受到影響,行業競爭將愈加激烈。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 年1-2 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4788. 6 萬部,同比下降22.6%。同行業競爭方面,蘋果也在有意識地「降維」,發布的第三代iPhone SE,直指3000元檔。
而且近幾年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遭遇瓶頸,行業競爭從「拼硬體」轉為「拼體驗」。
從廠商宣傳看,硬體數據的宣傳略顯蒼白,AI技術、算法、UI的優化等成為競爭高地,國內廠商也紛紛加強自研晶片、新材料等應對高端市場的競爭。小米首款自研專業影像晶片澎湃C1、首款自研充電晶片澎湃P1和「萬物追焦」算法就是其中體現。
2021年小米研發支出達到132億元,同比增長42.3%,增速高於營收。並且預計未來五年集團研發投入將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
只是這樣的研發投入是否足夠,還要打個問號。畢竟當前的小米已經不僅僅是手機+AIoT,還有「All in」的汽車。
小米汽車緊鑼密鼓
「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去年3月小米官宣造車,雷軍的豪言壯語引得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吸足眼球。
網際網路造車並不鮮見,但小米不同。雷軍宣稱未來十年,已準備好了100億美元。All in的架勢令人動容。
在2021年「小米投資者日」上,雷軍曾引用國海證券研報表示:「整車電子件BOM(物料清單)占比已經超過50%,未來比例會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在汽車的研發成本中2/3與電子相關,電動汽車越來越成為消費電子。所以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
小米確實言行一致。官宣造車至今,小米在電動汽車相關領域的投資層出不窮。
在智能駕駛領域,小米先後完成了雷射雷達提供商禾賽科技、智慧停車方案提供商愛泊車、ADAS技術供應商縱目科技、智能車供應鏈公司上海幾何夥伴、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等的投資。
晶片領域,小米投資了黑芝麻以及國內車規級MCU公司雲途半導體。動力電池領域,蜂巢能源、贛鋒鋰業、中創新航也都在小米系的投資版圖。
去年9月小米設立了小米汽車;11月小米汽車科技成立。同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官方發布消息,表示已與小米簽約,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
協議顯示,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都將會在北京經開區建設,同時小米汽車也將會在北京自建工廠,將會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的產能分別為15萬輛。
按照雷軍的計劃,小米汽車將會在2024年實現首款車下線並量產。
小米和雷軍並非不清楚汽車行業投資大、盈利難的風險。只是知易行難。尤其是在電動汽車成為共識,各方勢力紛紛湧入的情況下,行業競爭勢必激烈。
而且從小米的動作看,未來並不打算採用代工模式,而是要自研、自建、自產,這對小米的資金鍊、供應鏈的挑戰不可謂不大。
近日,有消息稱,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透露,小米汽車的工程樣車將於今年第三季度亮相,並稱「一定會突破大家的想像」。雖然小米官方對此未作回應,不過小米的行動力確實驚人。
在2021年業績公告中,小米稱其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進展超預期,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1000人,未來將繼續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拓展研發。同時強調,保持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除了業績公告,小米還於昨晚發布了股份回購公告。公告顯示,小米集團決定,將不定期從公開市場回購不超過100億港元股份。此舉進一步彰顯了小米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資本市場也給予了積極回應。
但是能否破除當前的兩難境地,還需要邊走邊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cbc6eccd41c6b6ad27bb7d90bc17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