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擴面、減費:小微信貸破局點思考

2023-1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原標題:增量、擴面、減費:小微信貸破局點思考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小微企業在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中占據很大位置,下面這篇文章是筆者整理分析關於小微信貸破局點思考的相關內容,大家一起接著往下看看吧!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小微企業在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中占據很大位置,下面這篇文章是筆者整理分析關於小微信貸破局點思考的相關內容,大家一起接著往下看看吧!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中占據絕對數量優勢。多年以來小微企業占各類市場主體的比例始終超九成2022年底已達97%。這其中,個體工商戶貢獻比例達七成。

由於小微企業高風險、硬信息缺乏等原因,小微企業貸的融資可得性相對較低。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政策的高度支持與數智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小微信貸市場有了更多新的發展可能性。

一、小微企業客群畫像 1. 小微企業存續期短,抗風險能力較弱

央行行長易綱2018年在陸家嘴論壇上指出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比較短。我國小微企業平均存續周期僅僅只有3年,而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達到了8年,日本更是長達12年。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國的小微企業存續期相對較短。

2. 小微企業信息不透明度高,融資可得性差且多為軟信息

小微客戶的信息不透明度比較高,可得性比較差。一般小微客戶缺乏類似大型企業的財務報表等硬信息,而僅有諸如客戶的人品、口碑、才幹和習性等軟信息。此類軟信息只能通過人工獲取,獲取難度大、成本高且為非標準化信息,由此導致銀行難以準確評估其信用風險,從而導致其融資難。信息的不透明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微企業主的信貸可得性。

3. 小微企業數字化程度低,數字化轉型難度高

據《2022年中國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報告》中國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約為25%,遠低於歐洲的46%和美國的54%。而中小微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困境則更加突出。

這些企業大多對數字化的了解程度較淺、網絡設施配備少、應用基礎薄弱,企業往往需要進行多輪調研評估才能確認自身需求與產品、技術的選擇,但對於缺乏IT人力的中小微企業,從前期選型到接入業務全流程都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加之規模所限投入成本較少,無論是對產品的應用還是平台的搭建都較難上手,在產品與服務的選購中也難以抉擇。

小微企業的數字化程度大多在初期,多集中於銷售端,在供應鏈端嵌入較弱,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難度高,且現階段進行產業鏈數字化轉型難見經濟增益,故很多小企業主對於數字化轉型意願度較弱。

4. 行業兩級分化明顯,多集中於勞動密集型行業

小微企業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明顯,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小型微型企業一方面敢於創新,各類新興行業和新型業態不斷湧現,另一方面又大多集中於以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服務低層次型為主的傳統行業,呈現出「鋤頭與衛星齊飛,高端與低端並存」的現象。

從小型微型企業的行業分布看,小型微型企業行業相對集中。工業(包括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小型微型企業占各類小型微型企業的18.49%,批發業和零售業小型微型企業占各類小型微型企業的36.4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占各類小型微型企業的9.93%。

這幾大行業中的小型微型企業共670萬戶,占小型微型企業總數的近三分之二。科技型小型微型企業(此處僅指信息傳輸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占各類小型微型企業的比重為4.62%。

5. 產業附加值低,發展後勁不足

小型微型企業低價格、低技術、低收益、低附加值的傳統發展路徑依賴,直接制約了其投入產出效益水平的提高。產業層次普遍不高導致轉型升級意願不高、難度較大。

此類行業顯著特點是技術要求低,競爭充分,市場趨於飽和,利潤微薄,從行業本身發展前景分析,相關企業不具備迅速擴張的條件。

部分企業由於經營壓力,轉型升級的願望較強,但在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方面積累不足,相當數量的小型微型企業轉型升級較為困難,小型微型企業的發展後勁和活力不足。

6. 客群覆蓋率相對較低,融資缺口大

截至2023年1月底,我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數達到1.7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達到1.14億戶,企業5600萬家,工商聯發布的《2019-2020小微企業融資報告》數據顯示,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需求。

小型企業中有44%存在融資需求,且其中32%融資需求超過100萬。而微型企業與個體工商戶融資需求更為普遍,超過70%的微型企業與個體工商戶存在融資需求。截至2022年末,我國小微貸款餘額(原銀保監小微貸款口徑、非普惠)僅59.7萬億元,融資缺口達到42.18%。

仍有大量的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未被滿足,但是各金融供給方卻」無法高效觸達這部分客群」。

7. 市場主體穩步增長,增長空間巨大

將存量覆蓋率的提升與市場主體數增長帶來的增量共同納入考量,2025年小微貸款增長空間近110%。

在市場主體數以2017-2022年CAGR10.82%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假定個體工商戶占市場主體數比與2021年一致。根據測算結果,2025年個體工商戶將達到1.55億戶,企業數達到7621萬戶。

其中小型企業數與微型企業數占比依舊按照第四次經濟普查占比進行測算,若充分滿足小微客戶融資需求,測算得到2025年小微貸款需求可達將近140.51萬億元。相較2023年6月末的67.10萬億元小微貸款餘額,增長空間達到109.40%。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小微信貸客戶畫像中的「危」與「機」。危在於小微企業多聚集於勞動密集型行業、數字化程度低且大多存續期較短,發展後勁不足,切入小微信貸市場對於金融信貸機構而言存在巨大的風險性。

機會在於現代的小微企業形態也在發生變化,眾多小微企業在新型業態快速崛起,且小微信貸主體穩步增長,市場仍有較大空間。如果能突破信貸所需硬信息瓶頸,可在獲得大量的市場機會。

二、小微信貸破局點思考

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也是勞動就業、經濟貢獻的重要參與者,長期以來,民營經濟展現出「456789」發展特徵,對於國民經濟貢獻顯著。信貸金融機構如何切入小微信貸市場,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重要助力,為金融普惠做出新的破局思路,國家近期的政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1. 政策方向:增量、擴面、減費

監管頻繁出台大量政策促進小微發展,政策主基調為「增量、擴面、減費」。監管對於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已經持續多年。

2011年原銀保監會(當年為銀監會)在《關於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補充通知》中要求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並要求除銀團貸款外不得對小微企業貸款收取貸款承諾費等額外費用;

2013年原銀保監會在增速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當年小微貸款增量不得低於上年同期;

2015年原銀保監會提出「三個不低於」的要求,量增方面要求銀行小微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增速,擴面方面要求銀行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申貸方面要求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

同年嚴格落實「兩禁兩限」,加速清理各類通道類業務,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2019年開始監管對國有大行小微貸款增速設定明確目標,要求國有大行發揮頭雁作用,以此促進小微發展。後續監管將首貸戶納入國有大行內部考核,繼續推行量增擴面減費的主基調。

2. 資產破局:嵌入數字產業鏈探索場景化新產品進一步增量

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監管趨嚴。銀行信貸增速逐步放緩,信貸投向空間逐步收窄。

而小微企業的數字化供應商掌握大量的小微企業供應鏈數據,金融機構可嘗試在細分產業鏈商與數字化服務供應商共創供應鏈場景化產品,通過多種場景的數字化創新成功案例,可以為資產提供新的方向。

對於小微企業的持續發展而言,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也是必經之路,金融機構也可牽頭提升小微企業數字化能力與意識,在細分產業鏈上與數字化服務供應商探索多種形式的深度合作。

尋求金融賦能、數字化賦能「雙賦能」,形成產融結合新生態,與眾多小微企業在數字化轉型路途中共成長。

3. 風控破局:完善硬信息,客群進一步下沉擴面

眾多金融機構無法布局小微信貸市場的核心原因是硬信息的限制,無法對小微金融企業進行有效的風險識別,市面上目前主流針對小微信貸硬信息有四種模式的解決方案,目前各有其優劣,暫時沒有一套方案可實現客群的快速擴面。

1)IPC技術

IPC小微信貸技術,是由德國IPC公司為金融領域提供的一體化的信貸諮詢服務和解決方案。通過業務員實地調研製作財務報表及小微企業主信用評估表及企業內部機制等一整套解決方案評估客戶償還貸款的能力和意願。使企業的非標硬信息相對可量化。目前的代表銀行是台州銀行、常熟銀行以及泰隆銀行等。目前的風險數據表現優異,但是目前的場景大多聚焦於產業密集帶,且需要大量人力拓展。人海戰術在規模擴張上存在瓶頸限制。

2)信貸工廠模式

中國銀行創建的「中銀信貸工廠」針對不同行業和區域特點,設計開發了多項授信產品,只要客戶符合貸款條件,就能實現流水線式貸款審批和投放。信貸工廠模式是傳統IPC技術的升級版,主要是對信貸流程進行了進一步的標準化改造,可實現半自動化。但是部分核心風控環節仍需要人工審核形成打分卡模型系統。

3)大數據微貸技術

以微眾、網商銀行為代表的大數據微貸技術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前沿技術,獲取經營場景、交易、訂單等數據,實現獲客、徵信、放款、回款等全流程線上化。但是目前對於數據場景仍有限制,對於非數字化的產業鏈場景無法有效拓展。

4) 產業金融生態技術

產業金融生態技術是目前交易銀行主要技術,代表銀行包括平安銀行及中信銀行。交易銀行是目前對公條線的增長引擎,核心在於塑造產融生態圈。圍繞產業鏈平台的經營場景,構建生態化商業模式。但是小微企業產業鏈複雜多樣,產融生態技術需適配多種產業鏈,需要有更長的路要走。

四種模式各有優劣,但是核心在於進一步突破小微企業的硬信息瓶頸,通過多種方式為小微企業「增信」,形成「可複製樣本」為小微金融的擴面提供新思路。

4. 理念破局:ESG指標助力可持續發展探索金融普惠

ESG 源於責任投資,現在常指投資者最為關注的三類非財務因素 —— 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並不斷延伸到傳統稱為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領域。

投資中奉行「長期價值投資」,小微金融供給者也可以轉變角色成為小微企業長期主義」價值投資者「。

除了硬性的短期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評定外,引入ESG可持續發展指標對小微企業中的可持續發展性給出可量化的評分傾斜並給予相應的額度政策或費用優惠。在產品設計上引入更多適配回報周期更長的金融信貸產品。

長期看好中國,與中國1億多小微企業主共同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最後,以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學者的一段話收尾。

我們相信金融服務業可以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催化劑。對於銀行業來說,創新意味著使之前無法獲得銀行服務的人群充分釋放潛能,為之前不被看好的群體提供更好的服務。為此我們需要打造更高的透明度,提高對長期客戶關係和價值創造的關注,而不是將目光局限於短期的利潤周期。通過努力,我們可以推動社會繁榮發展,使銀行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相信金融服務業可以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催化劑。對於銀行業來說,創新意味著使之前無法獲得銀行服務的人群充分釋放潛能,為之前不被看好的群體提供更好的服務。為此我們需要打造更高的透明度,提高對長期客戶關係和價值創造的關注,而不是將目光局限於短期的利潤周期。通過努力,我們可以推動社會繁榮發展,使銀行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國聯證券】銀行業:小微業務有望成為銀行的主要增長動力之一

【艾瑞諮詢】中國普惠金融行業洞察報告

【艾瑞諮詢】2022年中國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報告

本文由 @癱癱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4f2c8f8002360710c0265608c953d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