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號入伏,牢記:吃3瓜,忌3事,提前做準備,身體舒坦過三伏

2024-07-11     簡食記

三伏天,源自中國古代的曆法與農事文化,是夏季最為炎熱的一段時期,通常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的頭伏、第四個庚日的中伏以及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的末伏,共計三十或四十天。三伏天的概念,深植於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之中,它不僅僅是氣象學上的一個名詞,更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與生活智慧。

《禮記·月令》中有云:「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古人通過觀察星辰變化,總結出了一套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二十四節氣體系,而三伏天正是這一體系中夏季高溫期的標誌。在古代農業社會,三伏天的到來意味著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刻,也是人們需要調整生活習慣,以適應酷熱天氣的重要時節。

歷史上,關於三伏天的記載不乏其例。如東漢時期的《後漢書》中就有關於「伏日」的記載,伏日即三伏天中的某一天,被視為不吉之日,古人在這一天會有所忌諱,比如避免遠行、動土等大事。到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大林寺桃花》詩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也間接反映了三伏天前後氣候的變化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三伏天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飲食習俗上。民間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這些飲食習慣反映了古人對於季節變換的理解與尊重,通過特定的食物來調節身體,達到養生的目的。此外,一些地方還有喝涼茶、吃西瓜等習俗,用以解暑降溫。7月15號入伏,牢記:吃3瓜,忌3事,提前做準備,身體舒坦過三伏!

吃3瓜

1:西瓜。西瓜是夏季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有著「天然飲料」的美譽。它含水量高達90%以上,能夠迅速補充人體因高溫出汗而損失的水分。西瓜中的天然糖分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如鉀、鎂、維生素C和番茄紅素,能夠提供能量,增強體力。

西瓜的紅色果肉富含番茄紅素,這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抵禦紫外線損傷,保護皮膚。吃西瓜時,最好是在飯後或者單獨食用,以避免與其他食物混合影響消化。

2:黃瓜。黃瓜屬於涼性食物,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特別適合在炎熱的夏天食用。黃瓜的水分含量也非常高,幾乎達到95%,可以有效補充身體水分,緩解夏季的口渴感。黃瓜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預防便秘。

此外,黃瓜中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K,以及少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和維護骨骼健康。黃瓜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涼拌菜,或者榨成果蔬汁,都是很好的選擇。

3:冬瓜。冬瓜是一種低熱量、高水分的蔬菜,非常適合在夏天食用。它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作用,對於夏季濕熱體質的人尤為適宜。冬瓜中的丙醇二酸可以抑製糖類轉化為脂肪,有助於控制體重。

此外,冬瓜皮和籽同樣營養價值高,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鉀、鎂、鋅等,能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冬瓜可以清燉、紅燒,或者用來煲湯,不僅味道清淡,還能為夏日飲食增添一絲清涼。

「忌3事」

1:忌過度貪涼。三伏天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通過吃冷飲、洗冷水澡或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內來尋求涼快。然而,過度貪涼可能對身體健康不利。正確的做法是適量飲用溫水,避免立即用冷水洗澡,以及合理使用空調,避免直接對身體吹風,室內溫度不宜設置過低。

2:忌劇烈運動。高溫和高濕度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爬山等戶外活動,容易導致身體過熱,甚至可能引起脫水。建議在三伏天選擇較為溫和的運動方式,如瑜伽、太極或室內游泳,且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運動時要記得及時補充水分,防止中暑。

3:忌情緒波動過大。三伏天高溫悶熱,容易使人情緒煩躁不安。情緒的大幅波動對身心都不利,可能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影響睡眠質量和日常生活的舒適度。保持心態平和,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可以通過冥想、深呼吸或聽音樂等方式來調節情緒,保持內心的平靜。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4836bc36c99a868cc911fb6e75096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