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2023年的電影暑期檔,是今夏最大的消費奇蹟之一。連續67天實現單日票房破億,總票房突破200億,超過2019年創歷史新高。
在刷新票房紀錄的同時,這個暑期檔也洗牌了電影小生、中生的格局。人們津津樂道孫陽、於適、陳牧馳等橫空出世,朱一龍、張藝興等成功轉型,哪還記得曾經是票房靈藥、中流砥柱的70生們,他們也在今年暑期檔交出了作品,卻集體被遺忘在角落裡。
穩坐一番男主票房前三的70生三巨頭——吳京、沈騰、黃渤,一直是圈內外公認最扛票房的男演員。可誰能想到,他們仨在暑期檔上映的電影,沒有一部賣過10億。
吳京賣力跑路演的《巨齒鯊2》僅收8億票房,沈騰攜手老東家麻花的《超能一家人》只賣了3億票房,黃渤一連上了《熱烈》《學爸》兩部作品,票房分別為8億和3億。
在這個創造票房奇蹟的暑期檔,70生三巨頭卻集體走下神壇。而暑期檔票房跨進10億俱樂部的五部電影——《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除了王寶強,沒有一部是扛票房的熟臉出演。
顯然,暑期檔熱鬧的票房成績背後,正在經歷著電影類型與觀眾審美的疊代。除好萊塢大片、港片全軍覆沒外,國產片以往的成功模式——動作、喜劇類型,也在這個暑期檔集體票房失靈。
觀眾對電影重拾興趣、爭相湧進電影院的同時,也做出了自己的「新選擇」:新的電影類型與新一代小生。
三巨頭的舊招牌為何不靈了?
70生吳京、沈騰、黃渤成長於國產電影的黃金年代。可以說,國產電影市場崛起的前些年主要靠喜劇,比如寧浩《心花路放》、徐崢的「囧途」系列。市場百花齊放的近幾年,又主要靠主旋律大片抬升電影票房的天花板。
在國產片發展的大勢中,吳京、沈騰、黃渤三人逐漸成為了主旋律動作、麻花喜劇、黑色幽默三個商業類型的黃金招牌。翻開影人票房排行榜,吳京、沈騰已經是300億票房俱樂部成員,黃渤以220億票房緊隨其後。在今年暑期檔之前,沒人懷疑過他們仨的扛票房能力。
吳京在《長津湖》與《流浪地球2》之後,推出的唯一新作就是《巨齒鯊2》,想必吳京接戲也是很挑的。《戰狼2》之後,吳京從未在票房上「失手」,吳京的形象已經與主旋律動作片深深地綁定。
《巨齒鯊2》宣發側重打「中國主控」,明顯意在剝離觀眾對其的好萊塢想像,試圖彰顯吳京加入後的中國大片情懷。
相比第一部,《巨齒鯊2》的中國味也確實更濃一些。先不說吳京的存在感明顯強於第一部的中國主角李冰冰,就情節來說,作為出品人的吳京與顧問俞白眉也想了不少辦法,在故事裡試圖融入一些中國的思想文化。比如,吳京的角色名就取自「上凌霄漢,下燭九溟」。
但這些皮毛的修改,改變不了影片整體的好萊塢類型基調。今年以來,好萊塢大IP電影在中國市場集體受到票房冷遇。即使吳京加盟,也改變不了好萊塢類型失寵的事實。
吳京的失利或許還是被「連累」,沈騰、黃渤在喜劇領域的挫敗,則似乎是一種大勢所趨。在今年整體缺乏喜劇片的情況下,《超能一家人》一度被圈內寄予厚望。但這就是一部毫無新意的麻花電影,而且過時。電影片尾彩蛋是與2022年春節檔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靜》聯動,可見《超能一家人》製作應該還早於該片。
開心麻花去年上映的兩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獨行月球》,應該都是在《超能一家人》之後製作的。這兩部電影之所以能收穫20億+票房,正是因為它們都沒有走麻花老路,而是用日本IP與科幻題材給麻花電影注入了一些新活力。
《超能一家人》則完全是麻花舊時代的產物。而且影片宣發再一次以「含騰量」高欺騙觀眾,導致沈騰這個麻花金字招牌也遭到了一定口碑反噬。
相比沈騰有麻花,黃渤則是沒有固定的製作單位。在離開寧浩、徐崢的電影體系後,「黃氏喜劇」的商業價值始終沒得到應驗。尤其是去年暑期檔《外太空的莫扎特》撲街後,黃渤被普遍質疑失去票房號召力。
今年《熱烈》的宣發明顯側重在王一博。《學爸》作為黃渤製片、監製的電影,黃渤倒是忙前忙後、賣力宣傳。但這部電影本身體量有限,票房破4億已算超出預期。至於《封神第一部》,事實證明黃渤確實不算「逃番」。不管是片中戲份還是片外話題,黃渤這個姜子牙都很邊緣化。
「返璞歸真」是趨勢?
以前的商業類型不靈了,新崛起的電影類型一時間還很難總結出模式共性。但它們都有一個拍攝上的共同特質——「返璞歸真」。
《孤注一擲》《八角籠中》拍攝手法上沒有任何炫技,也沒有融入很炸的商業元素。有人吐槽,電影「樸實」到誤以為自己是在看央視普法欄目或新聞紀錄片。
但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也不能單純歸功於題材。試想一下,如果是香港導演來拍,會呈現什麼樣的視聽效果?得到什麼樣的票房結果?
香港導演彭順在2017年就拍了一部講「電信詐騙」的《巨額來電》,故事融入了港片擅長的商業賣點——臥底警察、警匪槍戰、黑幫鬥爭等,還找來了陳學冬、桂綸鎂主演,卻僅收5000萬票房。
即使放到今天,蹭上了緬北電信詐騙的社會熱點,《巨額來電》也未必會賣座。事實上,今年香港導演邱禮濤上映的兩部電影《掃毒3》《絕地追擊》,都有呈現一些社會熱點。比如「東南亞法治亂象」,「中國緝毒警察的不容易」。
《掃毒3》拍了金三角的武裝割據與制毒產業,《絕地追擊》講述了「8077」邊防武警特戰隊在我國邊境上緝毒的故事。能看出來,兩部電影都花大價錢把警匪槍戰畫面拍到了極致。
但前者賣了不到3億,後者賣了不到2千萬。這就是香港導演的現狀,他們以前吃香的那套商業手法,內地觀眾已經不受用了。「炸裂」的商業大場面反而消耗了題材的創新性與嚴肅性,此時故事的套路就會被觀眾苛責。
《孤注一擲》原來的名字叫《捕魚行動》。其實從名字便能聯想到,當時影片的風格定調可能也是香港類型片的套路,不然不會用「行動」。但得虧導演申奧給電影改名,並沿用了自己壞猴子同門師哥文牧野的風格來呈現故事。
《孤注一擲》與《我不是藥神》一樣拋棄了商業類型炫技,回歸現實主義風格,開創了一種新時代的普法宣傳片,才能在今年暑期檔煽動大眾情緒,拉動更多人走進電影院「受教育」,實現30億+的票房。
《藥神》真是給了中國影人太多啟發。王寶強的《八角籠中》則像是直接「參照」《藥神》的劇作架構與拍攝風格,復刻了一個王寶強版「藥神」。
不同的是,王寶強選用這種「樸實」手法,應該更多是為了挽回自己的導演聲譽。因為「樸實」更能凸顯創作誠意。最終,這種「樸實」也確實成功幫助他把自己的誠意推銷了出去,實現了名利雙收。
的確,任何炫技在「誠意」面前,都黯然失色。用「樸實」風格拍攝國內社會熱點題材,致力於搞出新老觀眾都能看懂的「教育片」,成了當前中國電影市場的致富密碼。
社會情緒變了
過去三年,輿論環境與社會情緒徹底變了。今年電影市場的變化,也印證了這一點。
電影作為一種純感官層面消費的價值似乎在降低,與之相對的是個人情緒消費崛起。工作在電影宣發一線的圈內人最先感知到這一點。一位業內人士向硬糖君透露,現在無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在策劃宣發時都儘量往社會議題上靠。仿佛不去蹭社會話題,就沒辦法得到關注。
觀眾不想關心「與我無關」的電影。仿佛一提到商業類型,觀眾只要能想到是什麼樣的套路與故事,便立刻失去了興趣。只有完全想不到的,或是「與我有關」的才能吸引人。
今年暑期檔,《封神》《長安三萬里》都是屬於觀眾「想不到」的那類。前者是烏爾善發掘的新審美世界,後者是追光創造的新文化「詩電影」。《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則都屬於「與我有關」那類。
《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都是蹭了「東南亞負面新聞」的社會話題。同時電影淋漓盡致呈現了東南亞「法外之地」的光怪陸離,還原了觀眾在網際網路看到的東南亞段子,擊中了大眾的恐懼、獵奇情緒,從而實現了各平台宣發數據的爆炸與票房神話。
《八角籠中》則是重新喚醒了人們對大涼山格鬥孤兒事件的關注,同時也算是把一個觀眾沒有見過的、想不到的題材搬上了大銀幕。
曾經,愛情片在短視頻上的營銷如魚得水。而現在的愛情片即使營銷數據做出「花兒」來,也抵不住票房轉換率的一路下跌。今年光線的愛情片《這麼多年》在抖音做出了50億話題播放量,票房卻只賣了3億。七夕檔的《念念相忘》做了23億話題播放量,票房不到七千萬。
相較起來,走社會話題營銷路子的《學爸》《我經過風暴》,同樣做到了差不多的話題播放量,但票房轉換率卻更高。《學爸》實現了4億票房,《我經過風暴》實現了1.2億票房。
從不同電影類型的票房轉換率差距,也可以看出短視頻上大眾情緒的變化。愛情片的套路再深也騙不到觀眾,社會片的套路再淺也有人買單。
因此,國產電影創作者們也要跟上新形勢了。與其做一個及格的商業片,不如拋棄商業炫技,發掘社會題材與捕捉大眾情緒,這才是新時期國產電影的票房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