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戰敗投降,蘇聯俘虜了1萬多名年輕女兵,她們結果如何?

2023-05-04   史密記

原標題:關東軍戰敗投降,蘇聯俘虜了1萬多名年輕女兵,她們結果如何?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它成立於1922年,解體於1991年,總共存在了69年時間。

蘇聯成立的目的首先是為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加快區域內經濟發展步伐,其次是為了聯合起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抗衡,打破資本主義國家一家獨大的政治局面。

對蘇聯的建立與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領導人除了列寧,另外一個關鍵人物非史達林莫屬。

史達林可謂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人,在位長達29年。在他任職期間正是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之時,而蘇聯又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史達林自然要不辭勞苦、日理萬機。

二戰時期史達林領導蘇聯紅軍,與法西斯勢力堅決對抗、背水一戰,最終將敵人趕出了蘇聯領土,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

除此之外史達林還做出了一項重要決策,那就是命令蘇聯軍隊支援中國東北的抗日戰爭。

蘇聯支援東北抗日

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這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形成。

為了對付美軍,日本從中國戰場調遣了大量精銳日本部隊,支援太平洋戰場。不得不說美國的加入,有力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大延緩了日軍在中國的侵略進程。

隨著義大利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軸心國的相繼戰敗投降,1945年,只剩日本還在中國戰場堅持自己的侵略主張。

不過這時候日軍在中國的侵略已接近尾聲,中國人民的負隅頑抗加上蘇聯紅軍的支援,很快日軍就陷入了窮途末路。

1949年8月9日,蘇軍剛結束歐洲戰場還沒來得及休整,在史達林的指示下,蘇軍又馬不停蹄趕往中國東北,宣布支援中國,對日本帝國主義開戰。

蘇聯調遣了150萬軍人,來對抗日本70萬關東軍。其實以蘇聯的實力,根本用不著如此龐大的部隊,就能夠將關東軍打得落花流水。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史達林卻派遣了比關東軍多兩倍的兵力來支援中國,也難怪被國人懷疑另有所圖。

蘇軍到來後立馬投入到對日作戰當中,蘇聯軍隊的驍勇善戰是遠近聞名的,幾個回合下來,僅用了幾天時間,就迫使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對中國長達數年的奴役迫害。

俘虜60萬關東軍

蘇聯與日本的這場對戰,以傷亡3萬多人的代價,擊斃關東軍83000多人,俘虜近60萬關東軍戰犯,蘇軍可謂取得了大獲全勝。

趕走日本軍隊後,中國東北地區老百姓對蘇聯軍隊十分感激,中國政府給予了蘇軍優厚待遇,他們那時在中國土地上得到的權利是史無前例的。

其實蘇聯支援中國東北抗日也是有條件的,一方面迫於美英等國為儘快結束太平洋戰場施加的壓力,一方面有著自己的利益企圖。

例如,在雅爾達會議中,史達林曾與邱吉爾和羅斯福簽訂秘密協議,條件是將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恢復日本在1904年冒然發動進攻侵害的蘇聯的權利,將庫葉島、千島群島等島嶼悉數交與蘇聯。

除此之外,中國東北地區日本人遺留下的強大的工業基礎,也落入蘇聯人手中,蘇聯對中國東北地區各方面的掌控,直到建國後,中國政府才慢慢收回來。

處理辦法

中國自古有句俗語「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像人不可過於善良實在一樣,中國這樣遵守規矩、忠厚老實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上反倒時常忍氣吞聲,而如「戰鬥民族」俄羅斯一般彪悍、以牙還牙的國家,卻讓許多國家敬畏三分。

從中國戰場俘虜的近60萬關東軍,除老弱病殘和女人外,其餘強壯男性日本士兵,都被蘇聯流放到了西伯利亞進行苦力勞動。

單單是運送他們的工作就持續了幾個月。

西伯利亞是北亞地區蘇聯境內一片荒無人煙的廣闊地帶,受緯度、地理因素影響,氣候極端寒冷,不適合人類居住,只有某些植物和動物在此生存。

但是西伯利亞卻有著豐富的森林、礦產等資源,這些日本俘虜的到來,解決了蘇聯在這些資源開採上的問題,間接為蘇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由於日本兵不耐嚴寒,還要承擔大量的體力勞動,許多日本俘虜葬身在此。

蘇聯對待日本俘虜這樣的處理辦法,讓日本政府和人民感到十分害怕,可是因為身為戰敗國又無能為力,只好聽之任之。

1萬多年輕女兵的結局

在蘇聯俘虜的近60萬日本士兵中,有1萬多年輕日本女兵,其實準確來說,她們只是日本從民間徵調的隨軍家屬,並不能稱之為女兵。

蘇聯當局考慮到這些女兵軟弱無力,並不能勝任高強度的勞動工作,運送她們還需要大筆路費,況且經過長期戰爭,蘇聯境內已呈現女多男少的境況,並不缺女人。

因此,蘇聯官方就將這1萬多名年輕女兵,同老弱病殘的日本兵一起留在了中國,任他們自生自滅。

當時日本方面並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將留在中國的俘虜接回日本,東北寒冷的氣候和戰爭導致的貧困的生活環境,使得大批俘虜在短時間內被凍餓致死。

這一點也讓日本既無可奈何又憂心忡忡。

當然,心慈手軟的中國老百姓不可能坐視不管,當時有許多中國平民百姓以德報怨,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在自己缺衣少食的情況下,將自己僅有的部分食物、衣物慷慨的施與他們。

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是看女兵可憐,二是考慮到這些女兵能為中國軍隊發揮一些價值,於是趁機將她們組織起來,組成了幾十個野戰醫院,為中國軍隊服務。

在新中國成立後,女兵們全都被中國政府遣返回國,她們中不少人有感於中國人的大度和仁厚,回國後積極致力於中日關係的友好發展,成為了中國人民在日本的金蘭契友。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中國人與蘇聯人在對外態度上有著較大差異。中國的歷史和文明決定了中國人骨子裡的善意和仁德。

但是,某些時候,善良只有對待值得的人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

當別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我們時,或許我們也應當拿起武器,保衛自己。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