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水門橋》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此前《長津湖》累積的思緒,再一次蔓延開來。
鋼七連的結局來了,儘管不願意接受,可是看到伍萬里拿著旗幟的那一刻,方知軍人的榮耀有多麼沉重,更加理解面向祖國方向的那個敬禮,包含了多少堅毅、果敢和一往無前。
自古俠之大者,「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那種豪邁,亦是如此。
從戰鬥場面來看,《水門橋》是悲情的,一群猛虎鋼七連損失慘重;但從戰鬥結果來看,《水門橋》又讓人豪情滿懷,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先輩們歷經「百里、千里、萬里」,血灑疆場,馬革裹屍,一步一步走出了民族的自豪。
從《長津湖》到《水門橋》,伍氏三兄弟成了千千萬萬華夏兒女的縮影,脫下軍裝,他們同樣對幸福生活充滿夢想,伍千里想要蓋房子,還要給弟弟伍萬里娶媳婦;但是穿上軍裝,他們又站在了維護民族尊嚴的最前線,用火熱的胸膛來承受槍林彈雨,即使倒下,也保持著前進的方向!
而伍氏三兄弟的名字以及命運,正是寓意著新中國從艱難走向輝煌的歷程。
百里黃沙漫天起,不破樓蘭終不還。作為兄長,伍百里這個角色雖然沒有出現,但卻一直縈繞於《長津湖》和《水門橋》當中。他是第一個出場的英雄,被弟弟伍千里捧在懷裡,消失在父母渾濁的眼淚中。
等到了伍萬里參軍後,伍百里這個名字再次被提起,只不過藉助平河之口,交代了犧牲時的情景,整個過程瀰漫著悲傷的情緒。
無論是《長津湖》還是《水門橋》,最終也沒有交代伍百里是如何犧牲的,這也恰恰表達了在新中國開始崛起的那段歲月,千千萬萬無名烈士的歸宿,黃沙漫天,樓蘭未破,英雄無歸。
千里戍邊披戰甲,無畏馬革裹屍還。兄弟3人當中,吳京飾演的伍千里承上啟下,他與哥哥伍百里都經歷過殘酷的戰爭,可惜伍百里沒有等到解放就犧牲了,而伍千里則迎來了光明,所以他對父母說沒仗可打了,可以安心給漂泊在水上的一家人蓋個大房子。
然而,伍千里的假期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一聲令下,挺進朝鮮戰場,又一次以昂揚的姿態將祖國和人民擋在了身後。
從內心來講,經過了戰場生死的伍千里渴望安定的生活,尤其是伍百里犧牲後,他要扛起家庭的重擔,奈何軍人的使命在肩,只能再次千里戍邊,哪怕馬革裹屍。
萬里長空逐日月,凱歌高唱把家還。七連的戰士,都在刻意的保護伍萬里,並非因為他是連長的弟弟,而是為了給伍家留下一個火種,一門三兄弟,鐵血鋼七連,總得有人把希望帶回祖國,帶回家鄉,帶給親人。
時間線隨著伍萬里的成長而拉伸,殘酷的戰爭快要結束了,七連的鋼鐵意志戰勝了裝備精良的敵人,修一次,炸一次,水門橋上英雄戰歌在轟隆隆的爆炸中三次響徹長空。
鋼七連的故事到此完整了,硝煙戰火中,百里、千里、萬里一往無前,走出了民族的自豪與尊嚴。
影院的燈亮起時,所有觀眾沒有起身,或許是想看看有沒有第3部的彩蛋,或許是不想讓人看到濕潤的口罩和通紅的雙眸。
這個春節,電影《水門橋》雖然沒給觀眾帶來一絲笑意,但卻在每個人的內心掀起了滔天波瀾,這個時候更理解了那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的真正內涵。
電影《水門橋》中,徐克導演再一次用鏡頭語言講述了俠之大者,而像鋼七連這樣的群英譜,在朝鮮戰場比比皆是。
他們不是振臂一呼的豪俠,但卻深諳「匹夫之責」的深遠;他們不是精通韜略的將軍,但卻懂得「一拳打開」的精髓;他們只是宏大戰場上的一群「小兵」,但卻用炙熱的忠肝義膽,譜寫出了一個大大的「俠」字。
他們是誰的兒子,誰的兄弟,誰的丈夫,誰的父親,歷史的長河或許會慢慢淡化曾經的悲壯,忘記他們的身份,可是一旦戰爭再次來臨,仍會有千千萬萬個他們站出來,衝上去,干到底!
這就是《長津湖》和《水門橋》所要傳達的精神實質,以及那種刻在骨子裡、溶於血液中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2e81a88ef8814ca571489a6fa220b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