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正月十五日,南京皇宮內張燈結彩,大排筵宴,永樂皇帝朱棣正在歡度元宵佳節。然而一道來自於北京的訃報,讓一切歡樂的氣氛戛然而止,皇帝陛下的愛女永安公主不幸在本月初八日去世。
壬寅,永安公主薨訃聞,上深悼之。時初舉張燈宴,遂罷之。輟視朝四日,賜祭,命有司治喪葬。…比車駕至京師,聞主疾危,遣名醫馳驛視之不及,薨是月乙未雲。—《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四》
作為皇帝的嫡長女,永安公主深受朱棣和先皇后徐氏的喜愛。和擁有26個兒子、18個女兒的父皇朱元璋相比,僅有三子五女的朱棣顯然遜色良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朱棣的五位女婿,看他們都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長婿袁容:功成名就
永安公主朱玉英,生於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十五日,時任燕王朱棣長女,生母時任燕王妃徐氏。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九月封為永安郡主,嫁後軍都督府左都督袁洪之子袁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在封國北平起兵造反,稱「奉天靖難」。在歷時三年的靖難戰爭中,朱棣帶著次子朱高煦在外浴血廝殺,長子朱高熾則留守北平城,輔佐他的人之中,就有妹夫袁容。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軍攻入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自殺殉國。六月十七日,朱棣在殘破的奉天殿登基稱帝,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永安郡主也得以進封永安公主。但是當年九月朱棣第一次大封功臣時,其中卻並沒有女婿袁容的份。次年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出頭為袁容打抱不平。
切見駙馬都尉袁容、李讓,當皇上躬擐甲冑,出馭大軍。容、讓協心合力,固守城池。奮弱為雄,驅逐敵旅,遂軍民安堵。論其功績當冠常倫,豈以至親遂妨公論?—《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上》
當年在北平城下吃了大虧的不正是李景隆本人嗎?這得心有多大才能來帶這個頭?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景隆的夫人袁氏,就是袁容的姐姐。他在靖難戰爭中謎一般的表現,是不是立刻就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朱棣從善如流,封袁容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駙馬都尉、廣平侯,子孫世世承襲。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淇國公丘福北伐失敗,朱棣於次年御駕親征。12歲的皇長孫朱瞻基奉旨留守北京,其三叔趙王朱高燧和姑父廣平侯袁容則負責輔佐。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正月初九日,永安公主病逝,享年40歲。葬於北京順天府諑洲房山縣永安鄉佛仙山之原,即現閻村鎮公主墳村。
在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相繼駕崩後,漢王朱高煦於封國山東樂安州起兵造反,企圖再來一次奉天靖難。即位不久的宣宗朱瞻基在御駕親征的同時,命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輔佐鄭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居守北京。鄭亨和袁容是兒女親家,關鍵時刻顯示了他們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二月初七日,駙馬都尉、廣平侯袁容去世,追封沂國公,諡忠穆。史書給出了一個極高的評價:
「通敏有才智,蒞事周密而謙和接物」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五月,袁容和永安公主所生的嫡子袁禎襲封廣平侯。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十月袁禎去世,因其無子,庶弟袁瑄請求襲爵,但被英宗朱祁鎮拒絕。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南宮政變之後,為了拉攏人心,二次登基的英宗同意讓袁瑄襲封廣平侯,此時距離袁禎去世已經過去了22年。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廣平侯袁瑄去世,因其仍然無嗣,憲宗朱見深降封其弟袁琇為長陵衛指揮僉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故廣平侯袁瑄夫人將自家的故宅獻給深受憲宗信任太監梁方作為大永昌寺相度地基,為侄子袁輅重新謀來了廣平侯的爵位。不過等到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袁輅去世之後,朝廷還是取消了廣平侯的世襲,命其子袁夔襲封長陵衛指揮僉事。輝煌了近百年的廣平侯家族,終於失去了世襲侯爵的爵位。
二女婿李讓:死後奪爵
永平公主生於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時任燕王朱棣次女,生母時任燕王妃徐氏。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月封永平郡主,嫁指揮李達之子李讓。
靖難戰爭爆發後,李讓在偷襲大寧、血戰白溝河等多場戰役中立有大功。建文帝朱允炆以其父的性命為代價,要挾李讓投降。誘降失敗後,居然將其父親殺害,整個家族抄家充軍。這可真是文人誤國,你把李讓老爹好吃好喝供著,時不時再讓他給兒子寫封信,不比直接殺了挑撥離間的效果要大?
靖難後,永平郡主進封永平公主,李讓則被封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駙馬都尉、富陽侯。歲祿一千石,子孫世世承襲,給誥券。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八月二十六日,駙馬都尉、富陽侯李讓去世,追封景國公,諡恭敏。史書中對於李讓的評價也很高:「闓爽平直,好文下士,有譽於時」。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正月,李讓與永平公主的嫡子李茂芳襲封富陽侯。
永樂年間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的奪嫡之爭異常激烈,不但朝中文武大臣紛紛站隊,就連幾位公主也牽連其中。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繼位,先是將外甥李茂芳去國子監讀書十年,然後又在一個月後將其廢為庶人。這件事表面上是李茂芳在外公朱棣喪禮期間失禮不敬,實則是對其母子支持漢王的清算。
奉欽依李茂芳他父死早了,無人教訓,不知禮義。吏部去了冠帶,戶部住了祿米,還做公侯稱呼,著去國子監司業處讀書十年。成人時還他爵祿,不成人為民。—《功臣襲爵底簿》
李讓雖然死得早,但永樂元年太子之位懸而未決,從朱高熾繼位後將妹夫封富陽侯、追封景國公的誥券一把大火全部燒毀來看,當年李讓必然是漢王的鐵桿支持者。
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李茂芳病故,其子李輿被授予長陵衛世襲指揮僉事的官職。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四月初五日,永平大長公主去世,享年66歲。公主墓園在順天府玉泉山,即今北京頤和園西側。南宮政變後英宗推恩親戚,李輿也得以被封為富陽伯。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富陽伯李輿去世,其子李欽請求襲爵。但朝廷表示當年英宗皇帝只是允許「富陽侯子孫襲伯爵」,又沒有說這是世襲爵位,所以李欽最終只能襲封長陵衛指揮僉事。
三女婿宋琥:廢為庶人
安成公主生於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時任燕王朱棣第三女,生母時任燕王妃徐氏。由於年紀尚小,洪武年間未曾獲封郡主。靖難後於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封安成公主,十二月下嫁於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宋晟第四子宋琥。
宋晟是明初名將,鎮守甘肅數十年,在西北諸虜之中威名赫赫。靖難期間宋晟和朱棣暗通款曲,讓他在戰後獲得了巨大的回報。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宋晟成功招降北元平章把都帖木兒、倫都兒灰等部五千餘人,因功賜號推誠輔運宣忠效力武臣、階特進榮祿大夫、勛柱國,封西寧侯,歲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宋晟去世,朱棣特旨讓女婿宋琥襲封西寧侯,而且享受駙馬和侯爵兩份俸祿。其實宋晟有一個長孫,但他的父親宋瑄為建文帝死節,所以朱棣取消他的繼承權。
宋琥襲封之後即刻接班父親的職責,前往甘肅鎮守邊疆。這位嗣封西寧侯在甘肅六年,期間曾擊破永昌、涼州土韃老的罕等。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將宋琥召回京師,由豐城侯李彬出鎮甘肅。
朱棣駕崩後,朱高熾在登基之後讓留守南京的西寧侯宋琥火速趕往北京,名義上是「先帝山陵之期已近」,實際上是要將他削爵廢為庶人。根據《名山藏》的記載,宋琥是因為和漢王私底下打得火熱,這才被仁宗皇帝秋後算帳。
仁宗居守時琥通漢庶人,而咸寧公主友篤,數以財濟仁宗乏。仁宗即位,奪琥侯與瑛,盡收所置舟車田莊畀咸寧公主,令其兄弟不得往來。—《名山藏卷之六十一·臣林記永樂臣二》
直到朱高熾駕崩,宣宗朱瞻基繼位,宋琥才被允許
「
閒居省咎
」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宋琥去世,宣宗出於憐憫,恢復了他駙馬都尉的身份。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八月十三日,安成公主去世,享年60歲。經其子錦衣衛指揮僉事宋鉉的懇求,朝廷允許將公主與宋琥合葬。安成公主墓位於今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附近。
四女婿宋瑛:為國捐軀
咸寧公主朱智明生於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時任燕王朱棣第四女,生母時任燕王妃徐氏。靖難後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封咸寧公主,當月下嫁宋晟第六子宋瑛。宋琥和宋瑛當時被稱為「宋氏大小駙馬」,可見宋晟的功勞有多大。
和幾個姐姐站隊漢王不同,咸寧公主對於大哥朱高熾多有接濟,因此宋琥被廢為庶人之後,宋瑛撿漏進封西寧侯。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八月,宣宗朱瞻基親率大軍出塞巡邊,西寧侯宋瑛奉旨扈從。
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六月二十九日,咸寧大長公主去世,享年56歲。墓園位於今南京市溧水區烏山鄉團山西麓。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曾多次前往天壽山祭祀歷代先帝陵寢,西寧侯宋瑛每次都奉旨居守京城。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月,朝廷在收到瓦剌太師也先意圖犯邊的情報之後,讓老成持重的駙馬宋瑛前往大同總督軍務。七月十一日,瓦剌大軍從貓兒莊大舉進犯,大同把總操備都指揮僉事、右參將吳浩率部迎戰,結果全軍覆沒。
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軍務西寧侯宋瑛、總兵官武進伯朱冕、監軍太監郭敬、左參將都督石亨率領明軍主力出城,結果在陽和後口中伏全軍覆沒。宋瑛、朱冕戰死,郭敬躲在草叢中幸免於難,石亨則一路奔回大同城。
癸巳,是日,大同總督軍務、西寧侯宋瑛,總兵官、武進伯朱冕,左參將、都督石亨等與虜寇戰於陽和後口。時太監郭敬監軍,諸將悉為所制。師無紀律,全軍覆敗。瑛、冕俱死。敬伏草中得免,亨奔還大同城。—《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
把責任推到太監頭上,倒是一了百了。但是除了初來乍到的宋瑛,朱冕和石亨鎮守大同十年,郭敬更是在此深耕近二十年。這樣一個熟知地理的指揮團隊,居然會被遠道而來的瓦剌人打了埋伏?奇哉怪也。
事後宋瑛被追封為鄆國公,諡忠順,並與咸寧公主合葬。其子金吾左衛指揮使宋傑於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正月襲封西寧侯,此後西寧侯一爵位綿延直到明末。
五女婿沐昕:全靠好爹
常寧公主生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時任燕王朱棣第五女,生母不詳。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封公主,六月下嫁黔寧昭靖王沐英之子沐昕。
沐昕的父親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大明王朝平定和治理雲南的絕對功臣。正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大明王朝才能對雲南進行穩固的統治。沐英原本的爵位是西平侯,死後被超封為黔寧王,諡昭靖。
沐英共四子,長子沐春在其死後襲封西平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卒于軍中,諡惠襄。沐春無子,其弟沐晟襲侯爵,後以平定安南的戰功進封黔國公,死後追封定遠王,諡忠敬。第三子沐昂在沐晟去世後接力鎮守雲南,死後追封定邊伯,諡武襄。第四子即沐昕。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三月初九日常寧公主去世,年紀23歲。此後朱棣於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大修武當山,在京中百無聊賴的沐昕被派去監工。相比較三位能幹的兄長,沐昕在各方面都相差甚遠。朱棣駕崩後,朱高熾讓沐昕出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這算是多年來他第一次接手實權部門。
但這位駙馬爺一朝大權在位,立刻膨脹腐化起來,以致於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彈劾其「稍畀重權,輒營非分」。朱高熾對這個不爭氣的妹夫也非常憤怒,但用人之際只能委曲求全,只是對其進行了嚴厲警告。
上命姑宥之,而封所劾章示昕。仍敕昕曰:「爾比在皇考時不能守法,致有愆累於今,正宜悔過循禮,又不自謹,致御史有言。雖以親親之故始宥不問。然非分之恩,豈可數得?宜自修省,用保終吉!」—《明仁宗實錄卷七》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四月初七日,駙馬都尉沐昕去世,享年68歲。據明朝著名書法家兼八卦愛好者祝枝山《九朝野記》所記,沐昕曾對常寧公主家暴。祝枝山說的故事,聽過也就算了,朱老四是那麼好脾氣的人麼?
結語:朱棣的五位女婿,命運各自不同。長婿袁容可謂是深受三朝大明皇帝信任,死後追封國公,爵位得以世襲。雖說廣平侯爵位終究沒能流傳到明末,畢竟也顯赫了近百年。四女婿宋瑛本來算是人生贏家,既撿漏進封西寧侯,和公主又伉儷情深數十年,只可惜最終戰死沙場。二女婿李讓、三女婿宋琥在奪嫡之爭中支持了失敗一方的漢王朱高煦,最終導致世襲爵位被削除。五女婿沐昕倒是沒心沒肺地活到古稀之年,他的運氣,全建立在父親沐英和哥哥沐晟的威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