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新聞記者 | 趙孟
介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介面新聞記者 | 趙孟
介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相比城市受獨生子女政策和婚育觀念影響導致生育率持續低迷,學界對中國農村地區生育率低迷的原因缺乏有力解釋。
最新一期《人口與社會》發表的一組文章,深入剖析了留守經歷對生育觀念的影響,為解釋農村地區生育率低迷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人口與社會》是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郵電大學主辦的社會科學類期刊,定期發布關於人口遷移、家庭結構、生育政策及社會變遷等領域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在過去幾十年里,由於中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產生了一個新的群體——流動人口二代。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父母外出務工而有過留守或隨遷的經歷。隨著這部分兒童逐漸成年,他們的數量已經相當龐大,並且對中國的經濟運行和文化塑造都將產生長遠影響。然而,學術界對這一群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們童年時期的發展情況,而對其成年後的發展境況,尤其是留守經歷對其成年後生育觀念的影響,缺乏系統性的研究。
《人口與社會》「流動人口研究」欄目主持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石智雷介紹,為了填補這一研究空白,《人口與社會》在最新一期雜誌上組織了四篇專題論文,深入探討流動人口二代成年後的發展狀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石智雷與周小強通過分析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和大規模微觀調查數據,揭示了流動人口二代的規模演變和群體特徵,指出到2035年,18至45歲人群中將有一半以上是流動人口二代,但他們普遍在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等方面表現不佳。重慶工商大學的吳華安、唐澤蓮與李雨晴的研究發現,早年留守經歷會導致農村流動人口二代成年後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減弱,個人導向型生育動機增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王春凱與劉文萌則關注到這類群體在生育決策上的特殊性,發現其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的偏離程度更高,實現生育意願向生育行為轉化的難度較大。此外,湖北民族大學的譚宇、喬勇與程文澳通過分析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指出子女撫養、老人贍養及社會融入困難等因素會增加流動人口二代的生計脆弱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吳華安團隊發表的題為《早年留守經歷對農村留守兒童成年後生育動機的影響》,和王春凱團隊發表的題為《農村成年流動人口二代的生育決策與生成機制研究》,對於理解當前農村地區低生育率成因,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支持生育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吳華安團隊的研究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特別是2010年基線調查中收集的關於16歲以上受訪者在0至3歲、4至12歲期間不與父母同住的信息,通過個人唯一識別碼將2010年與2020年的數據連接起來,得到了3125名有效樣本,這些樣本均為農業戶口且年齡在19至49歲之間。
該研究中定義了生育動機為核心變量,並將其分為個人導向型和家庭導向型兩類。個人導向型生育動機指的是出於個人情感需要或個人成就的願望去生育;而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則更側重於為家庭延續香火、經濟支持以及增加家庭的重要性等方面考慮生育。研究者通過對受訪者對生養子女目的的看法進行問卷調查,並將答案量化處理,以此衡量兩種類型的生育動機。
研究結果顯示,早年留守經歷會減弱農村留守兒童成年後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並加強其個人導向型生育動機。具體來說,留守經歷對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的影響在男性、「90後」、獨生子女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中更為顯著。進一步分析表明,留守經歷對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的負面影響,在僅父親外出務工以及在0至3歲期間經歷留守的群體中最為明顯。
研究採用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來緩解內生性問題。通過匹配具有相似個人特徵但沒有留守經歷的個體作為對照組,計算了平均處理效應(ATT),以評估具有留守經歷的個體在生育動機上的變化。結果顯示,留守經歷通過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地位進而影響其成年後的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經歷導致的早期情感缺失,使得個體成年後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從而降低了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
此外,研究還發現,僅父親外出的留守經歷對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的負面影響較大,這可能是由於母親在承擔更重的家庭照顧責任的同時,影響了留守兒童對未來家庭生活的態度。而在0至3歲期間經歷留守的群體中,由於這一時期是兒童與父母建立情感聯繫的關鍵時期,父母的缺席對兒童心理健康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從而對成年後家庭導向型生育動機產生了更強烈的抑制作用。
吳華安團隊的研究與王春凱團隊的研究不謀而合。王春凱團隊的研究發現,農村成年流動人口二代在理想子女數量上與非流動人口二代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前者在實際生育行為上與生育意願存在較大偏差,特別是那些有過留守經歷的育齡群體,他們更難實現生育意願向生育行為的轉化。
這項研究指出,農村成年流動人口二代中,尤其是那些在童年時期有過留守經歷的個體,在實際生育時更難以達到自己理想的生育數量。這與他們早年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留守經歷可能導致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家庭支持和社會資源,這使得他們在成年後面臨更多的生育障礙。例如,由於缺乏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這部分人群可能在情感支持、教育資源獲取等方面存在不足,這反過來影響了他們的生育決策。
經濟條件是影響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儘管經濟狀況的改善通常會促進生育意願的提升,但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生活壓力的加大,一些家庭可能會推遲生育或選擇不生育。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二孩生育意願普遍較低。因此,農村成年流動人口二代在家庭生育決策上更加謹慎,少生孩子的策略性選擇有助於他們完成家庭再生產和實現家庭發展目標。
社會支持同樣在家庭生育決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村成年流動人口二代由於早期父母不在身邊的經歷,導致他們與家鄉其他成員的聯繫較為薄弱,人情往來較少。此外,他們在進城後也很難快速融入新的社會環境,無法與本地人建立較為親密的關係,導致在流入地的社會網絡較為單一。這使得他們在職業發展以及子女照料上更容易遭遇困境,從而影響他們的生育意願。
這些研究結果為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了需要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並盡力彌補他們因缺乏父母教育和情感支持所遭受的損失,以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生育觀。
為解決農村成年流動人口二代的生育困境,王春凱團隊建議建立以家庭為核心的多元生育支持機制,幫助家庭合理配置資源、平衡家庭與工作,推動生育意願提升和行為轉化;完善生育支持制度體系,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措施,如靈活就業人員同步參加生育保險的設計、加強農村流動人口動態生育支持保障、解決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繼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鼓勵青年返鄉創業,實現家庭團聚,減少留守兒童問題。對於無法跟隨父母生活的留守兒童,則建議通過社會化培養措施,儘量彌補他們在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方面的缺失,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形成健康的生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