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1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街巷》。
張廷(作者像)
在潯陽區甘棠街道轄區內,有一段界於塔嶺北路和甘棠北路之間,不足百米的道路。至今附近住戶門牌、商店門頭招牌、交通道路指示牌,均顯示標明「馬漢坡」。而且當地鮮有人知其「馬漢坡」之來歷,甚至附近居民也一問三不知。日後據甘棠街道相關人員告知;以前此地段叫「昭忠祠路」,大約於 1995 年前後規劃道路、調換門牌時,才將原塔嶺北路(坡上)至甘棠北路(坡下)一段命名「馬漢坡」,而甘棠北路至柴桑路段仍舊稱「昭忠祠路」。舊時此地相傳一段故事,其主人翁就是「馬漢」,由此命名「馬漢坡」並編制門牌,此說究竟對否?
據清同治《德化縣誌·寺觀》記載,九江歷史上曾有兩處「馬王廟」,一處在「德化鄉老馬渡,康熙四十二年(1703) 知縣王盛文建,今毀」。另一處稱作「三聖廟,在縣治東北馬王坡,即馬王廟故址。咸豐年間(1851—1860) 毀於逆。同治壬戍(1862) 濩鎮萬泰儲營中公款重建,祀關帝、火帝、馬王,故改稱三聖雲。乙丑(1865) 總鎮黃開榜復儲公費重建戲樓。」這就是「馬王坡」得名於「馬王廟」的由來。
在道教諸神中,有好幾位三眼神將,非常厲害。其中有位「三隻眼」的「靈官馬元帥」,也就是俗話說「馬王爺的三隻眼」,這「馬王爺」便是靈官馬元帥的俗稱。清刻本《繪圖三教搜神源流大全》卷五載有其履歷。九江馬王廟系供奉「靈官馬元帥」之廟,其遺址就在馬王坡巷(今塔嶺北路中段坡上)。馬王坡作為區片地名,《德化縣誌·街巷》還規劃列表在「信二路,新民鄉,第三保」。具體走向是「由望京門(九華門)東折……為馬王坡巷,巷內為中集街(今塔嶺北路中段),路通福星門(岳師門)」。用現在導航指引:由甘棠北路口往南,到昭忠祠路口東折為馬漢(王)坡,坡上為塔嶺北路中段,往北通濱江路,往南通潯陽東路。
馬王坡巷的地名,在民國十九年(1930) 前後曾一度廢除,當時的《九江指南》一書作了記載:「市區街巷,或仍其舊,或已改換名稱,如督府巷……馬王坡等街巷」。這時「馬王坡巷」已經併入當時九江街巷第五區的「昭忠祠路」,有門牌 1-59 號之間。直
到 1987 年《九江市地名志》編纂完稿,馬王坡地名還沒有記載錄用。而 1991 年出版九江《市政公共設施普查資料彙編》,也未見馬王坡街道註冊。
綜上所述,馬王坡被稱作馬漢坡,實屬典型諧音錯誤。在所謂搶救性恢復歷史地名的驅使下,不加考證!又以編造杜撰之傳說,取代傳承有序的文獻記載。此類草率荒誕之舉,竟然瞞過了「馬王爺」的三隻眼。適逢馬漢(王)坡北側成片拆遷,其地名訛誤也該藉機予以糾正了!
讀後記:前日石老師講述了一座「三聖堂」,在梅綻坡,本篇張廷老師介紹了的「三聖廟」,顯然不是一個地方。為什麼供奉三聖又成了單獨祭祀馬王的?估計也說不清,民俗就是這樣,很難準確考證。
靈官馬元帥 編者配圖
三隻眼的馬王,民間也稱呼為「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官」、「華光大帝」等,道教尊稱為「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華光大帝」,為道教護法四元帥之一。在中國南方,尤其是閩粵一帶,馬元帥備受崇拜。
常言道:「不給你點顏色瞧瞧,你都不清楚馬王爺有幾隻眼!」這話是當年小流氓、黑社會嚇唬老百姓的。傳說中,馬王爺是個兇狠的角色,能防火保平安。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