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蘭木倫鎮,折永立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父親去世後,為了讓母親從悲傷中走出來,他為母親找了老伴。母親去世後,他又為繼父找了老伴。現在,他對待繼父就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有事隨叫隨到,逢年過節還要在一起吃團圓飯。
折永立工作照
1985年,折永立28歲。這一年,折永立的父親外出做生意,由淋巴發炎惡化到潰爛、流血,連飯都無法下咽,最終發展到癌症晚期。折永立盡心盡力照顧父親。然而,父親最終還是走了。
折永立發現,自從父親去世後,母親做什麼事都心不在焉,而且經常生病,整個人都變得很脆弱。看著母親這個樣子,折永立的心裡很不是滋味。為了讓母親從悲痛中走出來,折永立想著給母親找個老伴,可以陪她說說話、聊聊天,他不想母親因思慮過多而鬱鬱寡歡。他托熟人四處打聽,終於在陝西省神木縣瞅准了「合適人」,也就是他後來的繼父趙羊換。
最初說這門「親事」的時候,母親說什麼都不同意,折永立說:「父親走時叮囑我,讓我照顧好您和弟弟妹妹,我一定要擔起父親的囑託,讓您過上幸福的日子。這個人勤懇實在,你們在一起能互相有個照應, 我們也好放心。」經過折永立和弟妹們的反覆勸說,母親終於打開了心結,接受了兒女們的孝心。趙羊換來到折家,兩個人的「父子緣」由此開始。
折永立和母親、繼父在一起
趙羊換來到折家後,沒有因為一個「繼」字而減少對一家人的情分。他對摺永立的母親很關心,家裡家外都是一把好手。折永立雖然與母親分開過,但有事總要找繼父商量,讓他幫著拿主意。幾年相處下來,父子倆的感情越來越深。
本以為日子可以就這樣安然地過下去,哪曾想母親卻患上了腦血栓。在折永立母親患病的日子裡,繼父不分晝夜地陪伴在母親身邊,喂飯喂水、擦身洗衣。每天都扶著老伴到院裡走走轉轉,曬太陽,繼父對老伴的感情不輸結髮夫妻。而且他不僅要照顧老伴,還要弄田地,其中的辛勞不言而喻,卻從未有過半句怨言。
母親走後,在常人看來,繼父的身份或許會變得很尷尬,但折永立早已將繼父視作親生父親。母親去世兩年後,折永立又在琢磨給繼父找個老伴。事情傳開後,議論和嘲諷接踵而來。折永立卻不理睬。幾經打聽,折永立在巴彥淖爾市給繼父相了個老伴。現在,繼父和老伴每日按時飲食、鍛鍊身體,生活過得充實有味。逢年過節,折永立一家就會趕到繼父家吃團圓飯。這兩年繼父身體不怎麼好,但只要一接到繼父電話, 折永立就立即趕過去,給繼父拔火罐,陪著上醫院。「他就是我的父親! 」折永立說。
折永立給繼父捶背
這些年,折永立說得最多的句話就是: 「百善孝為先。 」繼父逢人提起折永立,總會驕傲地說:「我的這個兒子, 30多年都沒頂撞過我,只要我有急事,他不管多忙都會回來幫我解決。」繼母則感動地說:「我來這個家已經4年了, 這4年里我很幸福,老伴對我好,兒女們對我也很好。我身體不太好,只要有點不舒服,永立就開車送我去醫院,我很滿足了。」
「繼父所承擔的家庭責任與父親沒一點差別,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我會繼續孝順兩位老人,用自己的行動來告訴我的孩子什麼是百善孝為先。」折永立成家至今,和妻子相依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他們幾乎沒有吵過架,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兩人總能同甘共苦、相敬如賓。折永立的兒女們從小都善良懂事,在工作崗位都有突出表現。
文/改編自《好人365故事》 中央文明辦中國文明網 編 方圓電子音像出版社、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編輯/賈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