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滑的奧迪,靠上汽「掙扎」?

2023-07-24     車訊網

「全球每賣出100輛汽車,便有40輛來自中國市場。」作為曾經燃油車時代的豪華巨頭之一,奧迪似乎正被新的競爭格局所顛覆。

7月20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上汽就此前奧迪購買上汽電動平台的傳聞表示,上汽集團和奧迪已達成共識,雙方將通過合作加快電動車開發。「大家一致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轉型,因此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開啟合作新篇章,為實現雙贏提供保障。」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院長祖似傑透露。

截至目前,奧迪中國、上汽奧迪和智己汽車三方並未針對此事作出明確回應。但可以看到的是,奧迪正竭力打破電動化落後的被動局面,不斷變更姿態尋求市場變局。

自2017年全球銷量達到187.8萬輛的巔峰後,奧迪年銷量出現下滑,與奔馳和寶馬的差距逐年拉大。過去三年,奧迪全球銷量已下滑至170萬輛以下,而奔馳和寶馬仍處於200萬輛以上。

具體到中國市場,其份額縮減更甚。2021年奧迪在華銷量(含進口)為70.1萬輛,同比下滑3.6%;2022年進一步降低至63.6萬輛,同比下滑9.2%。

儘管目前奧迪官方尚未公布今年上半年銷量情況,但乘聯會數據顯示,奧迪品牌上半年在華銷量為29.6萬輛,同比下降6.6%,而同處BBA行列的梅賽德斯奔馳、寶馬集團則分別達到37.72萬輛、39.2萬輛的銷量成績,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6%、3.7%。

可以看到,奧迪是BBA中唯一負增長的品牌,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下滑現象不僅是過去兩年的延續,更展現出奧迪在全新市場競爭格局下的不適應性。「奧迪沒有捍衛它相對於主要競爭對手的領先地位,甚至落後於自身的能力水平。」大眾汽車集團執行長奧博穆曾公開表示。

「與奔馳和寶馬相比,奧迪產品線老化明顯,目前奧迪所有車型平均上市時間高達5.5年。」有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在過往專注的公務車市場未能提供足夠的銷量支撐後,奧迪未能及時面向大眾消費者作出轉變,自身品牌定位並不清晰。「正因如此,奧迪在產品定價到終端銷售,同級車型市場差價一般在3—5萬,以此來爭奪市場。」

不過,這樣的被動式「跟跑」,使奧迪註定身處逆境。受價格戰影響,包括BBA在內,國內合資企業均在今年上半年對終端售價進行了大幅度下調,這導致長期依賴降價方式形成錯位競爭的奧迪遭遇傳統豪華品牌、新勢力的多向擠壓。

「本來奧迪的銷量就靠賣的比寶馬奔馳便宜,現在寶馬奔馳降價多,和奧迪賣差不多的價格了,誰還買奧迪啊。」有奧迪經銷商門店剛剛離職的銷售人員向車訊網透露,奧迪不僅在品牌形象上與奔馳、寶馬形成差距,其銷售網絡也存在著不小的混亂。

2021年4月,上汽奧迪品牌正式成立。或許在奧迪的設想中,上汽奧迪將成為一汽奧迪的「補位」,產品側重小眾細分市場和中國特供車型。然而,上汽奧迪在產品定位上出現失誤,車型路線與一汽奧迪重合,尤其在上汽奧迪採取以降換量的策略後,雙方產品價格區間的重合度進一步上升,形成直接內部競爭。

「在經銷商利益平衡上,奧迪有不少問題。」上述銷售人員表示,此前為避免雙方競爭,南北奧迪曾進行過數年博弈,最終上汽奧迪在渠道上採用代理制,展廳布局在城市商超。「上汽奧迪展廳門店的經銷團隊來自上汽集團,而售後服務則交給了一汽奧迪,雙方權責管理劃分並不明晰,門店鋪設進度也十分緩慢。」

除燃油市場的困境外,奧迪品牌的電動化腳步也十分艱難。

今年上半年,奧迪純電車型銷量僅3.46萬輛。雖有所增長,但相比奔馳、寶馬純電動車型5.16萬輛和6.46萬輛的銷量成績,奧迪有著明顯缺位。

此外,從平台來看,奧迪的SSP平台和Trinity項目已然是一拖再拖的局面,短期內,奧迪能夠使用的只有MLB evo平台、PPE平台、J1平台和MEB平台四款。

MLB evo平台和MEB平台相對低端,前者為「油改電」平台,後者主要為奧迪生產入門電動產品,兩款平台對於主打B級至D級轎車/SUV矩陣的奧迪而言,很難提供助力。

J1平台和PPE平台由保時捷與奧迪聯合開發而來,J1平台為電動跑車平台,適應性並不廣泛。而PPE平台雖能夠為奧迪生產「高端電動車型」,但奧迪更需要的是其在自動駕駛、軟體和走量車型生產的下一個大飛躍。「與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不同,奧迪在過去兩年中沒有對其車型系列進行任何重大補充。」有業內人士認為,奧迪電動化轉型的核心問題,是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軟體如何適應中國市場。「與其說奧迪是買電動汽車平台授權,還不如說是要購買一整套軟體。」

在這一需求下,通過與上汽集團的合作,不僅能夠加快產品疊代節奏、提高軟體的本土化效率,還能夠解決此前上汽奧迪與一汽奧迪在產品差異性上的問題,為擴大中國市場降本增效。

不過,採用上汽集團電動化平台的奧迪產品能否打開市場,仍存在不小疑問。

在豐田與比亞迪的合作中可以發現,儘管在銷量上,雙方共同研發的純電轎車bZ3較豐田自主研發的bZ4X有明顯提升,但月銷僅3000輛的成績仍難以支撐起跨國車企轉型需求。而回到此次合作來看,上汽集團在新能源市場地位、技術水平等方面均與比亞迪有一定差距,能夠為奧迪提供的「聲量」自然也小了很多。

另一方面,兩品牌定位、形象方面幾乎截然不同。正如奧迪股東所擔心的那樣,與上汽的共同研發有可能對奧迪的品牌力造成衝擊,甚至落入為上汽智己「做嫁衣」的局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07a50f134f7037d99ef359a91957a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