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否應該拉丁化?清華教授的78字詩歌告訴我們答案

2019-07-26     緩緩有點慢

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非常的深遠,甚至可以說,漢字,早已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符號。史書記載中國的漢字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對於我們文化的傳承更是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共同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而在這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沒有「古」字的便是中國,這又是為何?其實這其中的緣由,跟漢字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古」字在這裡有一種消失、故去之意,「古國」是存在於歷史中的古代國家,之前的文明已經不復存在,新國家的建立雖然延續著古時的名字,但其文化其實已經截然不同了,很多文化並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因此便多了一個「古」字。

而中華文明得以傳承至今,漢字便是一大「功臣」。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雖然歷經幾千年的沉浮,也兼容並蓄了很多的民族和文化,卻從未間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這個過程伴隨著文化的包容性與同化性一同傳承下來。

漢字,中華文明的獨特符號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著很多種說法,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倉頡造字的故事。傳說中倉頡是軒轅黃帝史官,他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又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嘔心瀝血創造漢字之雛形,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當然,傳說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也有很多爭議,但真正有據可考的漢字形式,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時期,便出現了甲骨文這種「表意符號」,這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表現形式,而甲骨文也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一種證明,幾千年來,中東人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而現代的中國人卻可以讀懂部分甲骨文。在已經被發現的五千多種甲骨文當中,已經有一千多個可以被解讀出來了。

漢字從最初的甲骨文,到後來的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等,經歷了幾千年的演化,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更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各種跟中國文字相關的研究也讓我們讀懂了悠悠中華的燦爛文明和歷史,我們為此感到驕傲,同時也更有義務來將其傳承下去。

漢字的發展

漢字,在質疑中險被廢除

因為漢字的一脈傳承,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得以延續,可是隨著世界大環境的改變,落後的中國已經開始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1842年英國對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閉關鎖國的清朝被堅船利炮打開了大門,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日益加劇,一波又一波仁人志士的救亡圖存運動紛至沓來,與此同時,很多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士,認為清王朝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國家的發展,使得我們更加落後才導致「挨打」,而對於傳統分化的質疑和否定言論也喧囂直上,其中,筆畫複雜的繁體字更是成了眾矢之的。

這種情況到了1894年的《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更加嚴重,除了巨額的賠款之外,更多的通商口岸被迫打開,瓜分中國的狂潮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加劇,越來越多接受過先進文化和思想的人士堅持認為,想要中國社會進步,就要打破因循守舊的傳統文化,甚至一度掀起「廢除漢字」的熱潮。

當時的中國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時期,封建制度還沒有完全落幕,內憂外患重重,隨著國門被打開,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湧入,讓傳統文化和觀念收到了巨大的衝擊,作為重要傳承的「漢字」也是成了眾矢之的。越來越多的文人學者、愛國志士主張廢除漢字,譬如我們所熟知的維新派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就是主張廢除漢字的一位代表人物。

他們認為,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太多的精英人士加入了這波廢除漢字的熱潮,使得這場運動持續了近達半個世紀。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北大教授錢玄同提出了用拼音來代替漢字,他認為應該向先進的西方文化看齊,用西方文化來改善中國貧窮落後的局面,漢字拼音化可以避免漢字難寫難記的問題,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對此,錢玄同寫於1922年的《注音字母與現代國音》中這樣寫到:

1894年,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此說一出,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擁護和支持,其中包括吳玉章、魯迅、劉半農、瞿秋白、蔡元培、陳獨秀等等新文化思想中的領袖人物,他們主張先是用拼音取代漢字、然後可以向「拉丁字母」或者「羅馬文字」改革,甚至「拼音」版的教科書也應運而生。

漢字拉丁化圖文對照表

知識分子們支持廢除漢字的態度異常強烈和鮮明,魯迅當時甚至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在此時代,已無幸運之道。」,「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等言論。除此之外,陳獨秀也提出「強烈地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認為「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經變成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應現在的時代」,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倡「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至此,廢除漢字,把漢字改造成字母、拉丁化的運動推至高潮,知識分子們渴望我們的國家和文化可以儘早跟世界接軌,然而,漢字在這樣的一種環境和氛圍之下,險些走入絕境。

漢字,獨特而又奇妙的存在

每一種改革的推進過程中,總會出現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對於用拼音代替漢字這項改革,就受到了不小的阻力。漢語和其他拉丁語系的語言不同,同音不同義的情況比比皆是,譬如gōng jī這個拼音,你可否知道我要說的是「公雞」還是「攻擊」呢?當然,再重新創造新的拼音文字或許也可行,但是漢語的習慣和結構已經與我們的文化緊密相連,拼音文字其實並不適合中國的文化和發展。

對於拼音代替漢字的反對意見中,當時的清華大學榮譽教授,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用幾篇同音文讓我們看到了漢語言的博大精深。

「同音文」指的是通篇文章的漢字只允許採用同一個音,四聲不限,標點不限。「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正是這種文體的首創者,他用那篇著名的《施氏食獅史》舉例說明拉丁化並不適合漢字,拉丁字母可以當做漢字的輔助音標,但絕對不能取代。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適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類似還有:

《季姬擊雞記》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趙元任的這些同音文,不僅僅展示了他深厚的語言功底,更是讓人們對於「廢除漢字」、「拼音代替漢字」的缺陷一目了然。

後來,漢字拉丁化的改革並沒有能夠進行下去,但是為了提高國民的識字率,繁複的漢字依然是文化改革中的一項,到了1949年以後,大陸學者逐漸認識到廢棄漢字不現實,於是簡化漢字與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大陸主流。後來漢字在加註拼音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兩次簡化,很多繁體字被逐步簡化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這些簡體字,不僅保住了我們的傳統漢字,還大大提高了國民的識字率。

漢字,在世界範圍掀起了新的熱潮

就像SHE曾經大紅大熱的那首《中國話》中所唱的那樣:「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漢語和漢字在全世界越來越大受歡迎,甚至在很多國家掀起了學習中國話的熱潮,隨著漢語的大熱,漢字也正在成為全世界最受人們喜愛的文字形式之一了。我們的語言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可以讓那麼多的國際友人趨之若鶩呢?

其實,漢字還是個「藝術家」。

漢字的一大藝術特點,就是其形美,漢字最早也是從象形會意開始,用一個圖案、一幅畫來表示其含義,這些字符代替了結繩記事,讓文明和歷史得以被記錄和傳承。

除了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這些楷化後的簡體字之外,繁體字也是獨具美感的。除此之外,漢字的字體也是極其豐富的,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每一種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歷史,也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而且,中國的文化正在被更多人看到。

我們的國力越來越雄厚,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底蘊也越來越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我們不僅對國力自信,對我們的文化也更要自信。

幾千年的歷史沉浮,我們輝煌過,也落魄過,如今我們再次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漢字,一直在被學習和模仿,包括很多國家的語言文字都是從漢字中借鑑過去的,時至今日仍在使用。

在過去,我們的文字被效仿、被借鑑、被學習,如今我們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偉大復興,相信我們的漢字和文化,可以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甚至,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很慶幸,我們的漢字並沒有被廢除,中國文化也沒有因此而斷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0hRmwB8g2yegND9-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