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扶貧產業搞得好,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才能扎得牢。和合鄉張家山村53歲的張王生利用家鄉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桃子種植,讓桃樹成為村裡的脫貧樹,鮮桃成為百姓的致富果。
時下,正是鮮桃上市的旺季,走進張家山村,放眼望去,成梯田狀的桃園裡處處可見又大又紅的桃子掛滿枝頭,一個個色澤鮮艷的鮮桃,將樹枝壓彎了腰,村民們有的採摘、有的裝箱、有的裝車,一片繁忙景象。
村民張王生依託黨的扶貧政策,充分利用張家山村北緯37度、遠離污染的自然資源優勢,優化種植技術,科學解決長期乾旱少雨、產量低等農技問題,大面積種植桃果,成功實現了致富夢。
「再過十來天桃子就能上市了,我們村桃園梯田集中連片,都分布在山上,光照充足,採用有機種植,品種好、個頭大、純綠色、無污染,吃起來特別香甜。」正在桃園裡忙碌的張王生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剛開始掛果,結的不是很稠,70畝桃園,大概可以產個十來萬斤桃子,以目前市場2至2.5元的價格,今年第一年預估計可以收入個二十來萬元。」
為了優化種植技術,科學解決乾旱少雨、產量低等農技問題,張王生多次外出考察,參加技術培訓,在畢業於太谷農大、致力於果蔬種植研究的農技師李繼榮的幫助下,今年,他種植的40畝有機穀子,引進了著名農技專家劉笑的「機械化寬膜多溝集雨覆蓋技術」,全部採用兩米寬膜機械覆蓋,目前看,產量明顯比傳統種植的穀子大幅度提高。預估算,40畝穀子產量可達三到四萬斤,按今年的市場行情,保守估算可收入10萬餘元。
張王生致力於發展有機農業,採訪中,他告訴記者,自己種植的全部農作物均不上化肥,不打農藥,一律採用豬羊糞,是真正的有機食品,如果今年的收成確實不錯,他想把「機械化寬膜多溝集雨覆蓋技術在全鄉乃至全縣加以推廣,讓鄉親們能夠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增加可觀的收入,從而收穫更多的幸福感。
如今的張家山村,春季有花賞、夏季有果摘,桃樹,正扮演著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角色。
記者:鄭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