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於北方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凶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裡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陝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裡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後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正月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舊時民間有一種說法:人們要趕在年三十以前把頭剃了,是因為正月里不准剃頭。為什麼呢?據說「正月剃頭死舅舅」,既然關乎娘家人的性命,則茲事體大,也就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進了正月,理髮館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著「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
其實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於誤傳。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因明清兩朝髮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髮。當時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