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合體」,雄鮟鱇魚為交配,將自己丁丁安在雌魚身上

2020-05-18     量子科學論

原標題:這才是真「合體」,雄鮟鱇魚為交配,將自己丁丁安在雌魚身上

合體這件事在小朋友的眼睛裡只是動畫片里的場景,但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多指動物的交尾過程,但交尾結束後,雌雄個體也會分開,各走各的路,拔槍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形同陌路了。

不過除了交尾這種假合體外,在自然界還存在真正的兩個生物個體相互融合的過程。一生相伴永不分離。

這種真正的融合更是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高境界,最終使得兩個獨立的個體成為一個完成的生物個體。

是不是很神奇,其實這種融合的過程只是一種交配繁衍的策略而已,不過自然界在交配這件事上,一點也不含糊,每個物種都進化出了各種奇葩的方式來繁育後代,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

這種雌雄能融合的生物為鮟鱇目中的魚類,我們一般統稱它們為鮟鱇魚,如果你見過這種生物,相信你的小心臟已經被它醜陋、恐怖的外表所俘獲。

這種生物就像是上帝在垃圾堆里撿的零件,隨便拼湊的一下,完美沒有美感可言。從它們的外表上看,相信你也能猜出來這是一種深海魚。

因為目前我們基本上在深海中發現的魚類就沒有一個長相正常的,其實這也不奇怪,畢竟深海的環境烏漆嘛黑,長得好看也沒用,因為大家都兩眼一抹黑,誰還在意誰的外表。

而且海洋中的生物不像陸地上的生物這樣,會因為外表的原因,失去交配的機會。你看,長頸鹿得有個長脖子吧,身上的斑紋也至關重要;雄獅得有一幅漂亮的圍脖吧,且身材還要健壯、勻稱。

馬鹿和梅花鹿得有一雙漂亮的角吧,不僅可以用來打鬥,還能獲得妹妹們的芳心。鳥類在這方面更甚,大部分的雄性羽毛異常的鮮艷漂亮,孔雀就是典型的代表,一身好看的羽毛就能帶妹妹回家。

而深海中的生物沒有這種性選擇的壓力,所以隨便長一長就行了,過多的裝飾反而是累贅,又不能當飯吃。

鮟鱇魚雖然生活在深海,但這種魚並不罕見,分布非常廣泛,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甚至是北冰洋都能找到它們,雖然它們長相凶神惡煞,但是奈何它們營養豐富,肉質鮮美。所以它們的結局就是下圖:

沒錯!清蒸鮟鱇。不過這種魚在海里分布的深度不一,從500米到2500米的深海都有它們的蹤跡,但大多數的種類都生活在深海的底層無法捕撈,因此也沒有經濟價值。我們能吃到的都是潛水區域的鮟鱇目。

鮟鱇魚看起來很兇,但這種魚很笨重,不愛活動,也不善於追捕獵物,喜歡爬在泥沙里隱藏自己,不過這種魚卻是個捕獵高手。

相信你已經看到了這種魚的頭部一個長長的類似於觸手的東西,末端膨脹形成會發光的「誘餌」,整體來看就像一個魚竿一樣,而深海的生物都有趨光性,所以鮟鱇魚只需要爬在水底,點亮自己的小燈籠,等待獵物上鉤。

所以我們也常說鮟鱇魚是一種會釣魚的魚,不過有時釣來的可不僅是獵物,還有比自己大的捕食者,鮟鱇魚見狀會迅速將發光的「燈籠」含到嘴裡,瞬間一片黑暗,然後依靠強壯的魚鰭逃跑。

上圖就是深黑中的一些鮟鱇魚,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只有雌性,那麼雄性都去哪了?這就要說說雄性鮟鱇魚的性寄生了。

雌雄鮟鱇魚在剛孵化出來的時候長相體型都差不多,但長著長著就不一樣了,雌魚的體型生長迅速,成年時可以達到1~1.2米,並且皮膚的顏色會變深,眼睛會變小。

但雄魚除了眼睛長到了以外,其他基本上就沒怎麼發育,體型也就是8~16厘米,你感想這差距有多大,雌魚和雄魚的體型,就像是一個身高1.2米的小朋友手裡拿一根鉛筆一樣。

在寒冷、黑暗、廣闊的深海雄魚一出生就開始尋找雌魚,只要遇到了雌魚就會一口咬住雌魚不放,終身相附至死,從此就過長了吃軟飯的生活。吃軟飯是好事?你羨慕?望君克制!

雄性也是沒有辦法,且這樣的寄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首先它們的體型很小,想要養活自己很困難,最主要的是,這種魚不是群居生物,且深海廣闊,能遇見雌魚實屬萬幸,它們還要為自己傳宗接代考慮呢。

所以這種寄生方式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養活了自己,還隨時可以給雌魚注入遺傳物質。咬住雌魚的幼小雄魚,過一段時間嘴就和雌魚的皮膚逐漸連結在一起,最後完全癒合,和雌魚形成了一套完成循環系統,自己身體內所需的營養物質也都來自於雌魚。

本來身材就矮小的雄魚這時也會停止生長,最後除了雄性生殖系統以外,其餘的所有器官都會退化。這就相當於雄魚把自己徹底變成了一個「丁丁」,並安裝到了雌魚的身上。大自然可真是啥都能想到...

你認為小孩子手裡只能握一根鉛筆?顯然不是,一隻雄魚也無法滿足體型碩大的雌魚,再來一隻也照樣咬住合體。上圖中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新來的雄魚,眼睛還沒來得及退化。

這種後天通過合體為雌性裝丁丁的繁衍方式確實很新奇!而雄魚存在的目的和一生就是變為雌魚身體的一部分,通過靜脈血液循環為雌魚受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TQKHIBd4Bm1__Yfp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