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蹤之——探秘中華文明之源玄滬河谷

2019-07-22     洛寧城事

河南省洛寧縣西20公里的長水鎮,這裡是黃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峽入川交界地。遺址河洛文化之源---洛書就出在這裡。為了探尋這段歷史,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和洛寧城事外事策劃人趙永鵬、洛寧高中教師白勝民、縣老年體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楊青顯、縣書協會員程志民、韓虎周及文學愛好者王素霞在洛書第五代傳人符少武老師的帶領下一同前往中華文明之源——玄滬河谷去探秘。

南朝梁文學家沈約《宋書》說:「黃帝坐於玄滬、洛水之上,有鳳凰銜圖置帝前。」說的是皇帝坐於玄滬河洛汭之濱,鳳凰銜洛書圖獻給皇帝。而羅苹注《河圖玉版》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滬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則說的是倉頡隨皇帝南巡,登陽虛山。出洛寧縣城,驅車西行四五十里,過長水洛河大橋,沿洛水逆上五里許,越漫大水壩,臨電站渠首,這裡便是玄滬水入洛河處。玄滬河由北向南注入自西向東的洛河時,兩岸交匯形成陣陣漩渦,這便是有名的「洛汭」。在這個洛汭地方一隻神龜背負洛書,烏龜已經長了上千年,龜蓋已長成紅色的龜甲,青色的紋理。這時,倉頡得到它之後,受到啟發,到陽虛山上造字。之前所說的洛汭之處,即今鞏義市的伊洛河入黃河的地方。後來,在2004年國際研討會上,52個國家通過論證,確認河圖在孟津,洛書在洛寧,這個地方就是正宗的太極陰陽圖神龜負書之地。

大禹當年治水時指揮部所在地就在龍頭山上,他住的的那一間房子是檀木做的,所以叫檀屋,龍頭山也叫檀屋山。南方是龍頭,中間是龍身,北方延續至龍尾,是條完整的龍形態。他設壇祭天,祈禱上天降雨,救軍民於水火之中,感動上天,得到榮譽,於是就派遣倉頡到陽虛山造字、伶倫到嶰溪谷制定音律,自己帶著隨從上嶕嶢山去受傳恩師廣成子。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跡華夏民族傳說了幾千年。而大禹治水成功後,為何非要在選擇龍頭山把天下化為九州?在洛汭壩基上,符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其中的來歷:去年地探大學100多號人在春常道長帶領下來到此地了才揭開了其中的秘籍:在沒劃九州之前,最早沒有五行,只有四項(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即金木水火),缺少土的位置圖,大禹在龍頭山上的敘疇坪找到了土羅盤模型後才有了這個中心點,再追根就是洛汭這個地方,大禹這才把天下劃九州。

玄滬河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河谷內雜草叢生。小鳥啁啾,對語枝頭,令人更感清幽。進入河谷林蔭,冰肌玉骨,清爽無汗。沿著溝底,順著溪水蜿蜒而行,在一片平坦的崖壁上,我們找到了傳說中的摩崖石刻。詩名《游龜窩至此偶成》,詩云:引蔓緣崖步澗泉,鳥聲正爾弄清妍,潛莫遣驚飛去,留與遊人當管弦。署名: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書。(「」表示上面的字跡模糊,很難分辨。)舉符少武老師講,此石壁詩是明朝弘治六年(據現在500年)西蜀劉武臣是在赴廣東道上任的途中經過永寧時寫的這首詩。劉武臣,當時是一個道台,那時候也就是一個巡撫,按現在說就是一個省委書記。,他千里之外,帶了好多隨從從懸崖峭壁上經過,拉住蔓藤,敲打著玄滬河裡的水,鳥叫聲悅耳動聽,大家蜷縮著身子生怕把鳥驚飛了,只想留給後人當音樂聽。可以想像,500年前絕非現在這樣交通方便,那時從廣東到豫西,一路顛沛,何其艱難,沒有月而四十是來不了的。但就是在那種情況下,南國文人劉武臣官事在身卻能探龜窩、親臨玄滬河,而且留下詩文,足見其「洛書」「洛神」的聲名遠播,令人感慨。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看到河南智博設計院也組織了探源活動。

傳說伏羲氏時期有神龜從洛河出現背負洛書,與倉頡造字的故事相映成輝。倉頡造字開文運,洛河出書呈祥瑞。二者的美妙結合,使人類走出了蒙昧。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肇啟。靈龜石凹凸有致,紋理清晰,還有星星點點的斑點。和烏龜一模一樣,演繹著大自然造化的神奇。神奇的靈龜石站在這裡,護佑著這方寶地上的人們。它和傳說與史書記載的神龜負書吻合,見證了倉頡在陽虛山上造字的事跡。

兩岸峭壁聳立,谷底澗水瀠洄;路循谷纏崎走,谷隨山轉蜿蜒伸。我們幾個手扶腳踩岩,屏住呼吸謹慎挪動,瞬間就到了平地。遇見一個石壁上單石頭非常奇特,純暗紅色顏色,可謂「神龜丹甲青文」 。據符老師說,此石頭有一段故事。去年五一時,北京來了兩位遊客探龜窩以後,女的想帶一塊石頭做留念。她讓丈夫從石壁取了一塊石頭,搬下來竟然是一個有30多公分長、10多公分寬,規規整整,便把這塊石頭帶回去。回到家後,做珠寶生意的她從五一到十一中間一下子賠了700萬。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找了一個大師,大師說一定是動了很有靈氣的東西。她再三回想著真是沒有啊,後來一下子便想著自己在洛寧這個地方帶了一塊河谷里的紅山石想回去製作印章,雕刻章。於是,她趕緊給符老師聯繫,帶上香火,買了好多東西,把石頭送去放在原地。當時,天寒地凍,她在北京還買了幾對橡皮鞋套淌水過河。

河床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水潭,有的圓圓的,有人稱這就是龜窩;還有的山石像烏龜的龜頭,伸在水中,有人說這叫做「靈龜吸水」。

在曬蓋石(晾蓋石)處,我們了解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附近放牛放羊的人總能看到龜窩裡烏龜,它們中午時間出來晾曬,密密麻麻布滿好多烏龜,大的如菠蘿、篩子、麥秸帽。人們在上邊一甩鞭子,這些烏龜就撲騰撲騰跳到河裡,進入龜窩裡,就是上邊那個槽。去年,香港新天地老總翁念鍾到這裡上一支香後進到槽里,裡面好似一個地宮,南北走向2-3米,一直通到靈龜石,還有烏龜蛋,走時還有一種靈感:老烏龜回來了!河南電視台記者探龜窩時,水很深,它們就帶著橡皮船漂流,進去後上邊也有水,把雨傘都打壞了。攝像機見水後,人又退出來了。

西長水裡流傳一句古語「上江槽,下江槽,金銀寶貝在中槽」,這給後人留下一個懸念。引蔓緣崖那個地方叫下江槽,這個地方叫上江槽,究竟中槽在什麼位置,都有什麼寶貝,誰也不知道。現在人被金錢任意驅使,日益庸俗化。多少人去中槽探寶藏,誰也找不到中槽有寶貝的地方。五千年文明留給了後人無盡而燦爛的文化財富,中國本應驕傲於自己獨特的文化,絕不能做金錢的奴隸。

走出玄滬河谷,我們來到了洛神廟。早在元代,山東濟南大學士杜人傑當年來這塊石碑時題洛書賜禹之地石刻七言古詩。「張生卓犖真好奇,呼我出城觀禹碑。」那時長水縣令就是姓張,他陪同張縣令觀這座禹碑,而此碑就在今天靈龜負書的洛汭地方(洛河邊上),在那個地方「字形漫滅不盡識,歲月惟有蒼苔知」。在700多年以前,字跡還認識不全,只有苔蘚才能說清。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2015年中央電視台把這塊石碑投放到在美國時代廣場向全世界宣傳。這塊碑是代表河洛文化最早的碑,現已被全世界公認「天下第一碑」,令數十億的中華兒女引以自豪。35年前,該石碑上方所刻印的圭首圖案曾被美國惠林頓大學校長焦惠芳認為「開闢了中外數學的先河及位置解析和數學幾何的關係」,震驚全世界。儘管碑文如今已模糊不清,但其仍為考證洛出書處最有利的依據,也代表河洛文化的悠長年歲和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高度。

在洛神廟內的漢魏古碑上端,刻有一個半圓,半圓內有一個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內接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兩側各是全等直角三角形;正方形被分為兩個面積全等的矩形;以正方形的上邊和兩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為底,與碑額的圓形外邊構成三個弧形。而這些半圓、弧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全等直角三角形都是數學幾何的平面圖,正應了國內外數學家提出的「洛書開創了數學幾何先河」的論斷。

近年來,對這塊漢魏遺物,專家們莫衷一是。都說這塊碑這麼出名,究竟出自何人所寫?圍繞這個焦點問題,十幾位專家經過研究,認為這塊碑是曹植寫的。其中有四點依據:其一,曹植是三國曹魏時期曹操的兒子;其二:從時代變遷來說,洛水離不開水,洛書靈龜負書,龜離不開水。曹植命里正缺水,曹植在寫《洛神賦》時有意把「雒」中的「佳」字去掉,也就是「洛」應該是從那個字變遷而來的;其三,曹操是三國第一智者,一代名士,在文學上也有非凡的造詣。「雒」字和這個「洛」字接近;其四,千里洛河流經陝西洛南縣,經過二省七縣,在鞏義注入黃河,千里洛河唯一的洛神廟,背後有大廟宇。這塊碑今年還有新的發現,澳大利亞來了二位專家,來的那一天,符老師剛好接待了四撥人,而其中的一位專家遲遲不走,背靠著這塊石碑,說這不是地球上石頭,而是其他星球上的石頭。大家定晴一看,發現表面果真有好多金屬,太陽一照金光閃閃,冒著仙氣。清朝的雍正二年,河南的府尹張漢來此地視察時,該碑文下方3個字僅已依稀可見,張漢認為一旦「洛」字再丟失,「洛出書處」便沒有了依據,於是,重新篆刻一塊碑文,仍為這四個字,這也是三塊碑中清朝石碑的來源。

符老師不僅給我們講解了河洛文化,還帶我們欣賞了自然之神奇——龍頭山與人類的智慧——北魏時期的古井。據付老師講,原來在此地群眾沒有搬遷時,這口井和相距20米遠的一口井不一個水系,100多年來,那口井早已乾枯,而洛神廟的這口井從來沒有乾枯過。前年,中國科學院一個教授說這口井離洛河這麼近,不一個水系,而古人把洛書、洛神放在一起,目前就是一個秘。他懷疑這井水是從地質岩縫冒出來的一股泉水。古人沒有任何檢測儀器,他們就把這眼井打到這一泉水上,可能就是用洛書圖像或太極八卦找到洛神聖水的。現如今被稱為千年神井、洛水聖水,用這個井裡的水沖雞蛋茶,可去除雞蛋的腥味,並且水於雞蛋相映襯,仿佛一朵漂亮的牡丹花。省里一位領導喝了後說,這個水不是甘甜,而是特甜。

玄滬河之行使我們受益頗多,在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我們也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一個民族如若沒有自己的文化,就好比一具空殼,不知自我。 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文化顯得愈發重要,然而近年來文化發展卻每況愈下,所以保護、繼承、發揚文化刻不容緩。 全球的華人華僑,無論在什麼地方,心裡都裝著「中華情」,因為我們的身體里流著炎黃子孫的血液,形象上保留著華夏種族的印記,個人的榮辱與祖國緊密相連。 因此,華夏子孫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河洛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洛寧城事/雷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4FGGwBmyVoG_1Zyw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