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內容版權歸表態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再次轉載 *
俞瑋瑋 (新浪微博:@沉默寡言的醬油蛋)
「蛋總陪你喝咖啡」 & 「修竹齋」品牌創始人。愛咖啡愛茶最終愛成了事業。至於其他更廣泛的各種愛好,諸如:愛表,愛鞋,愛瓷器,愛家具,愛古典音樂......想想自己都害怕了……
周杰倫新歌《說好不哭》,本周刷爆朋友圈。這首歌到底多好聽又或者索性不好聽,第一時間這首歌本身並沒有引來太多的討論,倒是MV女主火了,另外就是哈蘇火了。
先是不明所以的觀眾看到MV上寫著¥230,000的標價,已經發出尖叫……然後,網上又開始瘋傳,從十幾萬到二十幾萬到甚至有人明確指出:38萬!!!
哈蘇到底是什麼鬼?於是熱心網友開始淘寶了,果然,跳出來的都是6位數的哈蘇。
且慢!再看看MV截屏,好像都是哈蘇,怎麼長得不一樣來?
不就一台哈蘇嘛怎麼引發那麼多誤會?MV中的哈蘇到底多少錢?淘寶6位數的哈蘇又是什麼鬼???我們來聽超會講故事的蛋總細細科普。
█ 在百度上我們能查詢到的關於哈蘇的歷史是82年(截止2019),不過只要是正宗中國人都會知道「百度」對於搜尋引擎的貢獻,所以我接下去要說的是全面超越百度的正史。
- 生命中的貴人 -
於是,故事要從1841年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哈蘇還不是哈蘇,但已經是哈蘇了。繞口令?非也!因為在1841年,哈蘇相機的創始人維克多哈蘇先生的爺爺的爹地,也就是曾祖父,弗里茨·維克多·哈蘇(Fritz Victor Hasslbald)就已經註冊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字叫:F.W.Hasselblad & Co,FW哈蘇貿易有限公司。做的生意呢和相機確實沒什麼關係,而是主營縫紉用品、家居日用品。而後,在1885年的時候,曾祖父的兒子,也就是哈蘇相機先生的爺爺,阿維德·哈蘇先生結婚度蜜月去了。蜜月和今天要說的有關麼?太有關係了!就因為這次蜜月,阿維德·哈蘇先生遇到了一位叫做喬治·伊士曼的人。這個人,可以說是整個哈蘇家族的貴人,沒有他,或許依然會有哈蘇,但可能進程就不是現在這樣了吧。
就是這個喬治,在1888年,也就是阿維德·哈蘇度完蜜月後的第三年,正式創辦了柯達膠片公司。而在他們蜜月相遇的時候,柯達還沒成為三年後的柯達,它的前身叫做「伊士曼干盤子和電影公司」(Dry Plate & Film),老外的公司名字就是那麼詭異,IBM不還叫做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麼?
正是因為這次相遇讓兩位成了摯友,這也為後來哈蘇相機的誕生鋪墊好了最重要的人脈準備。因為1885年蜜月後,FW哈蘇貿易有限公司成為了瑞典獨家代理柯達產品的公司。從此,FW哈蘇貿易從買賣牙刷牙膏搖身一變成了買賣攝影器材的一家正兒八經的攝影圈內的公司了。為了保證不掛羊頭賣狗肉的奸商行為,在1908年,哈蘇家族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來專門經營柯達攝影器材,名字叫Hasselblad Fotografiska AB公司。哈蘇相機的大幕終於快要拉開了!天時地利就差一個人了。
維克多·哈蘇
- 輟學的相機天才 -
1906年,小維克多·哈蘇誕生了,是個男孩兒!自然而然的這位新生兒就成了哈蘇家族的繼承人。不過雖說家裡經濟條件很好,但小維克多·哈蘇還是在18歲的時候輟學了(人家輟學是華爾街和矽谷的套路,別套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輟學就完蛋了),輟學後就開始德國法國美國到處轉悠,輾轉反側在各種相機和膠片工廠學習。這都為後來哈蘇相機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歲的小維克多哈蘇手持格拉菲相機拍攝
維克多·哈蘇自己就是一個十足的攝影愛好者,而且他獨愛「打鳥」,並且不是玩玩的水平。因為在1935年,維克多就已經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攝影集《候鳥的足跡》。可見他對於攝影技術的熟練程度。要知道,那時候可沒有什麼51點主動伺服對焦系統哦。
哈蘇出版的關於鳥的攝影集
故事說到這裡,終於和百度無縫銜接了。1937年,維克多·哈蘇已經31歲了,他在哥德堡創辦了一家攝影工作室,還是以買賣攝影器材為主。(所以我說,好多生產商的前半身居然都是經銷商,你看我最愛的沛納海不也是其中之一麼?)不過那個時候維克多·哈蘇還只是「經銷」,未曾生產過什麼相機。但是之前說起他爺爺蜜月時候遇到的貴人喬治·伊士曼,人家創辦的柯達已經是如日中天的地位了。所以哈蘇的崛起,多少有柯達這位貴人的幫襯,沒有柯達,哈蘇家族沒有可能那麼快的涉足攝影領域,也沒有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大多數圈內人的認可。
哈蘇HK-7
不過話說回來,機遇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維克多·哈蘇的遊學經歷和他對攝影、攝影器材的了解,也確實讓他做好了所有準備,來迎接他的第一份相機訂單:1941年,二戰爆發,瑞典政府聯繫到了維克多·哈蘇,希望他能幫軍方生產一台航空用的相機。於是,畢生所學終於迎來了厚積薄發的時刻,哈蘇HK-7相機橫空出世,也成為了哈蘇品牌的第一台相機。這裡還有個高能的小序曲:瑞典軍方最初只是想仿製一台德式航空相機,結果找維克多哈蘇的時候問他「能仿製麼?」哈蘇先生的回答是「不能,但我能做個比它還好的」。好吧,黃金就是這樣,讓青銅傻眼是分分鐘的事情。訂單拿下!
同時在二戰中期,維克多·哈蘇正式出任了家族名下另外兩家公司,就是之前提到的賣毛巾牙刷牙膏縫紉用品的FW哈蘇貿易有限公司以及獨家經銷柯達產品的哈蘇攝影公司。連同他自己創辦的那家,3家公司的CEO都是他一個人。至此,維克多哈蘇註定了將會把「哈蘇Hasslblad」這個名字永遠的留在攝影歷史上。
- 軍用的底子,民用的路子 -
戰後,軍方訂單肯定是不需要了。其實從1941年到1943年,哈蘇一共生產了240台HK-7。1943年至1945年,HK-7的升級版Ska-4也是源源不斷的提供給軍方使用。比德國人的相機更牛的地方是它採用80mm膠片和7*9的畫幅(待會說畫幅的事情),成像的精細度超過了德國人的同類產品。並且,可拆卸式的膠片盒也是HK-7的首創,這種設計很大程度影響了哈蘇甚至其他品牌相機後期的設計理念。
哈蘇1000F
但無論HK-7再怎麼樣厲害,戰爭還是結束了,所以哈蘇決定要向民用領域發展。第一台民用哈蘇1600F,以及後續的1000F,最最著名的被周杰倫放進MV的500系列陸續被研發生產了出來,都是哈蘇產品讓人津津樂道的型號款式。
二戰結束後,哈蘇或許還未被全世界所熟知。直到那件大事的發生,讓人們開始關注並了解到了這個瑞典品牌。那就是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那句世界級的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但是人類的一大步」,他胸前掛著的那台相機,就是哈蘇的HDC。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NASA航太總署和哈蘇之間「曖昧」了許久了。1962年開始,哈蘇就一直是NASA的御用攝影器材。只是直到阿姆斯特朗掛著那台銀色的HDC出現在全球媒體的頭版頭條的時候,大家才關注到這個來自瑞典的品牌:哈蘇Hasselblad。
第一次登上月球時的哈蘇
哈蘇的故事講完了。啊?!那麼敷衍了事?那麼不深入骨髓?那麼不像蛋總?!別著急,說哈蘇,不說另外一個德國品牌,那是要遭天譴的。所以哈蘇的故事講完了,它的故事才開始。它是誰?
- 卡爾蔡司 -
請允許我單獨另起一行專門寫上這4個漢字的小標題。因為它,是我最崇拜的光學公司,也是目前為止全球公認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光學公司,木有之一!有人不服,說還有徠卡!別著急,我這就拿不服藥去!
哈蘇-蔡司電影鏡頭
說蔡司前再來說哈蘇,為什麼周杰倫MV中的相機和我們平時看到的不一樣?因為那台哈蘇採用的是中畫幅腰平取景鏡間快門帶膠片後背的設計。怎麼理解這一句沒有標點符號的黑話?很簡單,拆開了看。
- 中畫幅,指的是底片的大小,現如今玩攝影弄單反的都知道「全畫幅」對吧?所謂全畫幅,就是我們小時候一張底片的大小,數碼全畫幅,就是數碼感光器做成和底片一樣大小。那麼中畫幅呢?就是比那個大多了的一個矩形!一般來說,哈蘇採用的是645畫幅,也就是一張底片的大小是6cm*4.5cm,自己拿尺比劃一下,是不是比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底片大很多?畫幅大有什麼好處?這麼說吧,給你兩張紙,A5和A4,分別在上面畫500條橫線和500條豎線,是不是A4畫完更清晰?所以粗糙的,非專業的,很形象的理解就是醬紫了:畫幅大,畫質更清晰,更經得起放大,So Easy!
- 腰平取景是哪門子事情?哈蘇中間的部分是機身,上方有一口打開的「井」,往裡看就看到了取景器里的景象,你是不是得兩手捧著放在胸前靠下的位置俯視著取景?相機捧在你的腰平面的位置上,所以就叫腰平取景。
- 鏡間快門?更簡單了,一般來說相機的快門是不是在機身里?你不安裝鏡頭也可以咔嚓咔嚓的按快門。但哈蘇不是(嚴謹的在後面詳細說),它的快門在鏡頭裡,所以就叫鏡間快門。
- 膠片後背呢?剛才在說軍用HK-7的時候就提到了,它安裝膠片的部分是可以拆卸的。
所以啊,一台哈蘇500系列相機都可以被拆開成3個部分:鏡頭,機身帶取景,膠片後背。
治療不服的藥來了!徠卡確實也是一家令人尊敬的光學攝影器材公司。但!只限於135全畫幅領域。到了中畫幅?呵呵了,連徠卡自己都不會主動提這個領域,因為卡爾蔡司太強了!
中畫幅因為畫幅更大,所以要求鏡頭的各方面素質都要比全畫幅來得更好,為此,能做中畫幅鏡頭的大佬們,往下兼容做全畫幅一般不是大問題,反過來就真不是那麼容易了。
那麼卡爾蔡司強在哪裡呢?結構!也就是光學方程式。或許徠卡會用更好的材料,堆積ASPH和APO玻璃在一支鏡頭裡。(徠卡越來越「變態」了,連一支50mm的標準鏡頭裡都同時塞進了ASPH非球面玻璃和APO超低色散玻璃,結果是成像肯定沒話說,但價格就是死貴死貴了)但蔡司講究的是結構本身,所以它總是會用更少的玻璃片製作出一樣口徑和焦段的鏡頭。要知道,鏡頭成像,光線會從鏡頭口的第一片穿過最後一片玻璃到達相機內部,玻璃越少,照片自然就更通透啦,畢竟每一次穿越玻璃都會有負面影響的。而今天我們所不知道的,但事實上存在的諸多鏡頭結構,如Planer,Distagon,Biogon,Holgon等等都是卡爾蔡司曾經的專利。沒有他們,很多鏡頭今天將不復存在又或者活得足夠勉強。
哈蘇-蔡司hologon鏡頭
就好像Hologon,這又是蔡司傳奇故事之一(要命的是它還只是全畫幅鏡頭,還沒到中畫幅領域)。它是一支16mm(後來蔡司為徠卡生產了一支15mm)的超廣角鏡頭,它對邊緣成像的畸變是零!!!是零啊同志們!!!這是奇蹟。很多廣告詞一聽就讓我們亢奮,比如:沒有人能擁有百達翡麗,你只是為你的下一代保管而已。而Hologon的廣告是這樣說:你用它拍攝建築物如果是歪的,那麼說明它確實被造歪了。
你不服氣行麼?
哈蘇SWC
如果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哈蘇並不是卡爾蔡司給它出品全系列鏡頭的話,哈蘇是否還能達到今天哈蘇的高度?難說。因為有一個案例擺在眼前:哈蘇那麼多的機型,最最最為專業人士稱讚和封為神器的只有一台SWC。如果說餐廳主要是做菜,做完了菜才找盤子裝的話,那麼SWC就是先有了一隻絕世盤子,為此餐廳專門創造了一道菜來裝進這個盤子裡。卡爾蔡司Biogon 38mm F4.5超廣角中畫幅鏡頭。這隻鏡頭是目前為止民用超廣角鏡頭中最出色的一支,無論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都公認的無可辯駁的一支。以致於卡爾蔡司自己的幾代工程師都在希望能再做一支新的來超越這支神鏡,可惜……至多打平而已。所以,哈蘇專門為了這支鏡頭生產了一台機身,型號SWA,後期升級至SWC。超廣角之王,無可超越。
SWC拍攝的作品
- MV的主角 -
關於卡爾蔡司,我還有很多話想說,很多故事能說,可惜只能打住。因為今天的主角是哈蘇,所以只要確認,哈蘇的今天,一半的功勞確實要落在蔡司的身上就行。
哈蘇1600F
再回到哈蘇,1948年10月6日,哈蘇1600F,也就是第一台民用哈蘇相機誕生了。當時用的是6*6的膠片後背(考一下自己,6*6啥意思?前面有說過645)。裝的鏡頭當時還是柯達生產的,但不帶內部快門。其實最初這台相機還沒有型號,只是叫「哈蘇相機」,後來它的升級版1000F面世後,才給了追封了一個型號叫1600F。後來,1000F升級了6支新的鏡頭,並且在機械構件上加強了結構強度的問題,而不僅僅拘泥於零部件的打磨水平。納尼?!打磨?!哎!你腦子裡想的真的就是事實:
維克多哈蘇工廠當時好多的工程師,原來的職業居然真的就是制表師!這可是哈蘇官方記載的哦!制表師缺乏的是相機製作的經驗。
終於,杰倫的MV相機要登場了!500系列,這是哈蘇歷史上奠定其江湖地位的系列。1953年開始投入研發,1957年第一台500C正式面世。它和它的前輩1600F,1000F最大的區別是:鏡間快門的使用,以及和卡爾蔡司的全面合作!如果說之前的1600F和1000F代表了堅固耐用。那麼從500系列開始,由於卡爾蔡司的全面加持,哈蘇的成像素質得到了質的飛躍。用那句攝影圈的歪話就是:毒!德味!大師!學習了!
哈蘇500c拍攝的奧黛麗赫本
500系列統治中畫幅相機長達小半個世紀之久。用它拍攝過的大佬們不計其數,比如:奧黛麗赫本、伊莉莎白泰勒、披頭士、滾石、詹姆斯迪恩……500系列自身也在不斷進化中,1970年可換對焦螢幕的500C/M,1988年內置閃光控制系統的503C/X,杰倫哥MV中的503CW則是1996年的產品,最主要的是增加了電動卷片器,以及新型的取景反光鏡。但說句心裡話,503CW的價格,全新的2萬出頭,二手的不到2萬,哪來什麼賣奶茶的小妹妹怎麼買的起幾十萬哈蘇這種胡說八道???
哈蘇500全部零件
- 16:9的寬屏?你OUT了 -
如果說柯達是哈蘇的貴人,蔡司是哈蘇的背書,那麼哈蘇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攝影圈一等一的品牌與其合作過。1998年,哈蘇和富士品牌第一次合作(富士是我個人超級愛的品牌,富士的故事也可以說了又說的精彩),就誕生了一款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全畫幅相機。哈蘇不是干中畫幅的嘛?怎麼又摻和全畫幅領域了?要知道,全畫幅的膠片大小才2.4cm*3.6cm而已,和哈蘇自己的6cm*4.5cm的大小相比不值一提啊……
圖樣圖森破說的就是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哈蘇和富士的強強聯合試水一搏,怎麼可能就那麼「俗」呢。於是,哈蘇XPAN相機誕生了!它長得有點橫胖橫胖的。為啥?因為……它只使用普通的135全畫幅交卷就能拍出一幅2.4cm*6.5cm的照片。哇擦!寬屏!對咯,就是寬屏。在16:9還挺新鮮的年代裡,哈蘇第一次嘗試就成功的讓一台看似普通的135全畫幅相機拍攝出16:9的寬屏照片。哦,不!何止16:9啊!妥妥的超過了2:1好麼?!
哈蘇xpan
而且這台XPAN的重量才950g而已,內置靜音高速馬達,靜音電子快門,電子計數器。用兩顆CRV2的電池驅動。一改以往500系列略顯笨重的樣子。而且,第一次在500系列後使用非蔡司鏡頭。當然,富士鏡頭也是狠狠狠厲害的角色(所以我愛富士真不是沒道理的)。
哈蘇xpan拍攝的豎構圖照片
XAPN是135相機領域裡一支奇葩,也算是一支奇蹟。至少1998年,還沒人能只按動一次快門就拍出一張超過2:1篇幅的照片。於是XPAN火了,2002年停產前總共生產了16800台。2003年XPAN正式停產,但XPAN的歷時沒有結束,因為哈蘇再次升級到了XPAN II,一直生產到2006年,二代的XPAN又生產了超過5500台的數量。二代和一代相比增強了電子部分。但XPAN最厲害的地方是:
在產期間,它在整個地球上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
- 別了,數碼哈蘇 -
數碼時代,哈蘇肯定必須一定非要與時俱進,於是H系列橫空出世。這也是今天我們在淘寶上能搜索到的最多的關於「天價」哈蘇的原因。當年H2D正式上市的時候就有人說:一部相機的價格持平一部B級車。
最貴哈蘇:H6D
現如今,哈蘇擁有H產品線(H6D是當家花旦,最最最貴就是了)。還有V系列,907系列這樣的輕巧數碼哈蘇的產品線,還有X系列,數碼後背取代了傳統的膠片後背(這也是哈蘇很貴的源頭,數碼後背動輒十幾萬)。其實在哈蘇品牌出品數碼後背前,早有三方品牌已經開始生產量產型的中畫幅數碼後背用於這些傳統相機了,例如:飛思。
哈蘇907
數碼化的同時,卡爾蔡司不再出現在哈蘇的鏡頭外圈上,我們也不再能看到那個攝影圈如聖經般的紅色T*鍍膜標記。曾經開過2年攝影工作室的我,玩過3台哈蘇,4支鏡頭,陸續也都出讓了。數碼時代的哈蘇未曾把玩過。因為我粉哈蘇,更多的是粉那支T*鏡頭。再加之後來移情別戀的愛上了雙反相機,一頭撲進了祿來的世界。哈蘇的故事,在我自己身上就不再延續了。既然沒玩過,所以就不多說了,畢竟發言權非常有限。
我所知道的,或者說我希望知道的哈蘇的歷史,在500系列上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H系列,也就是微博上吵吵鬧鬧非要說MV里那台相機值幾十萬的數碼哈蘇並不在我的關注範圍內。因為……情懷到蔡司以及機械時代就已經結束了。數碼時代的哈蘇並非專業人士的唯一選擇,更不會成為愛好者的最佳選擇。雖然它依然更強,然而更貴。
最後,我們是不是該討論一下:杰倫的新歌到底好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