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煙花一絕——合浦廉州塔架煙花技藝,急需保護傳承

2019-11-14     發現不一樣的北海

合浦的煙花炮竹歷史悠久,以精湛的製作技藝和優良的品質享譽粵桂瓊港澳及東南亞一帶,因此,合浦與湖南的瀏陽、江西的萍鄉、廣東的東莞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炮竹之鄉」。而合浦的廉州塔架煙花,綜合了炮竹與煙花的多種技術精華,堪稱中國煙花炮竹中的一絕。

廉州塔架煙花中,最著名、工藝傳承時間最長的要數「老烏二」塔架煙花。然而,作為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民間技藝「老烏二」塔架煙花,如今卻面臨其技藝後繼無人的境地。為了探究「老烏二」塔架煙花湮沒的現狀,了解其中神秘的製作技巧,近日,在合浦資深的文史研究者的熱心幫助下,筆者一行拜訪了「老烏二」塔架煙花目前僅存的三位傳人。

據《合浦縣誌》記載:上元夕城內之關帝廟、萬靈寺有放火焰之舉。其製法為用綢制人物串演戲劇場面數種,次第燃放,火起炮響,人物受火焰推動,變換場面……」由此可見,古時廉州府城內正月十五鬧元宵,除了遍搭花燈棚之外,還有一個重頭戲,那就是「放焰火之舉」。這就是合浦煙花炮竹中的一絕:廉州塔架煙花。

廉州塔架煙花是傳統大型的煙花組合,其綜合了建築造型、扎架工藝、雕刻美術、布藝泥塑、化工火煙等多門工藝技巧。它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演繹不同的故事情節,在燃放的時候,故事情景一一展現,盡顯鬼斧神工,蔚為壯觀。廉州塔架煙花最著名、工藝傳承時間最長的就是唐氏塔架煙花。因唐氏塔架煙花的創立者唐河祖又名「老烏二」,因此,在廉州老一輩的居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歇後語:老烏二的煙火,一截到一截。」由此可見廉州「老烏二」塔架煙花的影響。

塔架煙花的製作,內架全用竹篾紮成,需要很高的扎架技巧,因為每一支的塔架內,都設計有不同節目內容和人物造型,這些人物造型全是靠引線設置的機關牽引著,點燃引線後,隨著引線的燃燒,架內的場景和人物就會依次脫落展現,稍有疏忽,就會造成光放煙花不見情景的現象。塔架內每一層還安放有蠟燭,隨著場景的轉換,蠟燭起到照明的作用。

傳統的塔架煙花一般是以三國、水滸、西遊記中的情節為題材和人物造型,也有以民間傳說的。一套塔架煙花可連續燃放一至兩個小時,一邊觀賞燦爛的煙花,一邊觀看各種各樣的場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確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曾經輝煌 如今難尋

新中國成立後,唐氏的「老烏二」塔架煙花的生產銷售併入了國營炮竹企業,因為工藝流程的複雜,製作技術的精細,能傳承的人不多,塔架煙花的製作基本還是由唐氏的後人負責。但是,個體的經營方式因此得到了依託和擴展,老烏二」塔架煙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發展和改良,節目內容有了更新,製作工藝也有了改進,題材方面也與時俱進,加進了現代英雄故事等,燃放表演也更加精彩,成為當地主要節日或重大慶典中的頭牌節目,不但經常應邀到省內外展演,還多次應邀出國表演。

廉州城內最後一次燃放人物造型的塔架煙花,是在國慶15周年慶祝晚會上,地點是在合浦人工湖邊(今還珠廣場)。那五六米高的煙花塔,燃放之間,一幕幕活捉美蔣空降特務、勞動群眾歡度國慶的人物造型和場景,在煙花噴射中不斷地變換,引來了觀眾的陣陣驚嘆和掌聲。20世紀90年代,北海和合浦曾舉辦過珍珠節、採珠節,「老烏二」塔架煙花在期間也作過精彩的亮相。

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如今市場上已找不到塔架煙花的身影,知道「老烏二」塔架煙花的人也不多了。

三位傳人 各司其職

在合浦資深的文史研究者張振鈿、李卿的熱心幫助下,筆者一行拜訪了「老烏二」塔架煙花的三位傳人:已經80歲的老大、73歲的老二、68歲的老三。唐氏三兄弟了解到我們的來意後,毫無保留地向我們講述了「老烏二」塔架煙花的製作技巧及造型設計。

要製作一座塔架煙花,首先得有嚴密的技術配和和製作分工。唐家三兄弟分工是固定的,老大負責人物造型及情景表演環節的設計,講求的是心靈手巧,構思精細;老二負責整體造型的布局設計,講求的是結構嚴謹,形象完美;老三負責煙火造型及火信配製,講求的是色彩與形象的搭配,燃放線路的設置。因此,一座「老烏二」塔架煙花的整體結構,不是任何一個單獨環節所能完成的。只有三個人的完美配合,才能製作出巧奪天工的塔架煙花。人才難得,這就是長期以來,制約「老烏二」塔架煙花傳承發展中的一個「瓶頸」。

「老烏二」塔架煙花的情景布局,主要有三個環節。

一是序幕情景。序幕情景主要是根據節慶活動的需要來設計內容。序幕多是標牌和彩帶,通過文字來提示本次塔架煙花的主題。

二是表演情景。表演情景多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和歷史傳奇。「老烏二」塔架煙花最精彩的保留節目,就是唐家三兄弟根據合浦民間傳說改編設計的「珠還合浦」情景表演。可以說是「老烏二」塔架煙花的經典代表作。在表演的過程中,先是一隻大珠蚌在燦爛的煙火噴射中出現,之後在明燭燃燒的光彩斑斕中張開,這時,一個美女出現在蚌體內,通過煙火效果展示明珠飛出來的效果,象徵珍珠公主來到合浦。接著,是一個「過彩」的環節。「過彩」就是通過煙火的燃放來轉換表演情景。「過彩」的時間一般是在100秒左右。這時,要十分講究燃放煙火的色彩形象的設計和燃放線路的設置,既要通過色彩造型來吸引觀眾,又要準確地把握時限,過彩」的時間一到,下一情景表演就得開始;珠還合浦」表演的第二情景是太監聞訊來到合浦搶珠,表現手法是太監在煙火中出現,以噴射飛騰的明燭表示珍珠被太監搶到了手中。這時,是一次「過彩」的環節,之後珍珠飛到了珍珠公主身邊;第三情景是太監搶走珍珠,珠飛梅嶺;第四情景是珠還合浦,回到海中升上夜空。每一次的情景轉換,都是通過「過彩」來調節時間。一個故事情景的表演,最多可以設計到9層,而「老烏二」塔架煙花的規模,是要根據故事情景的表演內容而定的。如根據「珠還合浦」表演情景的內容,其規模是四層,塔架的高度為2.5米,寬度2.米,重量約300公斤。如果表演情景多的,塔架的全部重量會達到一千斤。這樣,整個塔架的結構布局、線路安排、火信設計都必須精益求精,如果稍有差池,就會造成表演脫節,嚴重者可導致燒毀整座塔架煙火。

三是百花燈表演情景。宮燈表演情景是「老烏二」塔架煙花燃放表演中最絢麗燦爛的環節,是最具藝術感染力的部分,也是最能體現煙火的質量及設計水平的。主要包括了三方面:一是對火藥的配方運用,二是對宮燈的造型設計,三是對明燭安放點的燃放設計。

這裡,火藥的配方運用直接關係到色彩造型的效果之外,還關係到百花燈煙火噴放的範圍,必須控制在50—100米的範圍之內。因為噴放範圍過小,火花就會影響宮燈。噴放範圍過大,就會影響到安全。這裡面的設計機巧是非常講究的。

百花燈的製作,工藝精良,用料講究。由於宮燈要求輕巧才能轉動靈活,在製作過程中除了常用的單竹之外,講究者還要選用一種特別的茅竹來加工。明燭的燃放設計,則是為了襯托百花燈的燃放色彩效果,每一個環節明燭的數量多達百支以上,在這百多支明燭燃放的過程中,是十分講究緊密銜接的。

此外,塔架煙花中的人物造型製作設計,除了講究一定的藝術修為和技能水平之外,專用材料的選用也十分講究。

呼籲關注 保護傳承

由於「老烏二」塔架煙花的結構複雜性及其技術精密性,保護、傳承成了一個大難題。

對此,唐家三兄弟都深有感觸。作為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民間技藝「老烏二」塔架煙花的傳承人,他們在以往的傳承過程中,也曾毫無保留的傳授學徒。但是,由於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在學習中需要細緻又要耐得住艱苦,很多青年人很難堅持下去。而唐家三兄弟的年紀也大了,退休之前所生產製作的塔架煙花都是由國有炮竹廠經營管理,前些年國有炮竹廠改制後,生產製作塔架煙花的基礎已不存在。三位老人的退休收入低微,也不可能自己掏出經費來培養傳承接班人。在採訪中,三位老人都明確表示,願意為合浦塔架煙花的傳承保護貢獻技藝。

對此,有關人士呼籲,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有所關注,及時採取有效的搶救措施,如將合浦塔架煙花技藝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舉辦培訓班、收集整理、模型製作等方面,讓合浦塔架煙花這一珍貴的民間技藝遺產得到保存、傳承乃至發揚光大。

老烏二與[合浦焰火]

合浦煙花(廉州俗稱「煙火」「焰火」)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每逢喜慶節日晚上,民間習俗都喜歡燃放。

合浦煙花以老烏二製作的「煙火」最著名,工藝精巧,絢麗多彩,尤以大型組合煙花著稱,名聞遐邇,在東南亞享有盛名。

老烏二姓唐,祖籍湖南,清末因逃荒流落合浦,初在石灣木水村農耕,後到廉州一間香鋪當傭工。在積累一定資本後,便與兩個夥計開設了「聲聲響」炮竹鋪,以他的特長很快就在合浦的炮竹業界中異軍突起,成為合浦煙花無人可比的領軍人物。我小時候就住在他們一家斜對面,我父在當時也是著名的炮竹師傅,人稱「大炮六」(以專做大炮竹質優著稱,當時廉州的報(午)時炮-也作報警用-就是我父做的),他也很敬佩唐師傅的煙火。每逢過年或元宵節,廉州全城及四周鄉鎮的民眾都彙集到體育場觀看燃放老烏二製作的大型組合煙火。

老烏二的大型組合煙火,是一種搭高架燃放的組合焰火。全套煙火分上下兩截,是用竹杆和篾片紮成的,形成八角或圓錐型框架。每截約2米~2.5米高,直徑約2米,全套高約5米。上截分成四~五小節,可以看到每小節分別一排排布列著不同的小煙花。下截用色紙包圍著,外形象圓筒走馬燈一般,看不到裡面藏著的秘密。為讓遠處觀眾看到,整套煙火高吊10餘米左右。燃放時先從下截開始。觀眾為看清楚下塔有些什麼秘密,紛紛擁擠到塔架跟前。隨著一串長鞭炮的響起,引燃下塔的機關(利用導火引線燒斷綁縛的棉線),人們開始看到一組組(每托一組,約十分鐘後掉下另一組)紙糊的人物形象和戲劇場景,「五松打虎」「桃園結義」"三打白骨精"等人們熟悉的戲劇場景依次一層一層出現在人們眼前。在"明燭」煙花的光照下,人們可以看到立體的人物造型,就象觀賞舞台上的戲劇表演一樣,十分生動逼真。燃放到上塔時,人們紛紛四散往後躲避上截的煙火燃放。這時上塔的小煙花不斷地噴射出多姿多彩的焰火來,有旋轉的火輪,有花筒,有吐珠......先優雅美麗,後激烈奔放,焰火越射越遠,有噴筒(象迫擊炮),有亂鑽的火龍,不時有火彈向人群中飛撲過來,把人們逼出幾十米以外的地區。上百支小火箭有些象龍吐珠,有些如響尾蛇,越射越快,最後數十支大火箭一支接一支直衝九霄,炸雷陣陣,響徹雲天,猶如群龍鬧天庭。整個夜空繽紛燦爛,甚為壯觀。一套煙火持續一個多小時。

老烏二的煙花最受兩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歡迎,每年都有外商定製多套大型煙火,由於是家庭手工作業,不能滿足各地的需求。早在抗日戰爭前,老烏二的炮竹煙花業便進入了鼎盛時期。1945年抗戰勝利後,合浦開慶祝大會,晚上在體育場燃放了老烏二特製的一套煙火。這套煙火的下塔全部以抗日為題材,其中有表現八路軍英勇戰鬥的場面,有人民政府槍斃漢奸的場面,只聽「呯」的一聲,漢奸便身首異處。對老烏二的精湛工藝,眾人無不交口稱讚。

我記得六十年代越南取得抗美勝利後,那一年越南國慶節,越南政府曾特邀老烏二父子親自帶著他的大型組合煙花赴河內參加慶典大會呢!

我記得合浦最後兩次燃放老烏二(實際上應該是老烏二的後人製作)的大型煙火是在人工湖(現已填平改成還珠廣場)上和在體育場的那兩次了(時間好象分別是國慶25和30周年)。自此以後的煙花晚會都是以現代的高空禮花替代,再也看不到老烏二的傑作了。

文章來源:合浦123網、北海日報

轉載此文的原因:近日在北海市政府網看到有一個合浦人向有關部門請搶救中國煙花一絕的請求,作為合浦年輕人才知道合浦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遺產,特意網上查了有關信息,發現了此文,希望通過轉載此文讓更多的人知道合浦的煙花爆竹歷史,保護合浦非物質遺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PcaW4BMH2_cNUgf0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