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遺產河道全長1000多公里,北京段為82公里,占比不到1/10,但沿線文物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6年
北京啟動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研究工作,在全國各省市中第一個編制了大運河文化帶規劃;
2017年
北京成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同時,包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在內的8個專項工作組成立;
2018年
相關研究工作對國家大運河文化研究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在全國各省市中走在前列。
經過幾年努力,北京在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上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文化建設方面——
發揮各類學術團體、研究機構的作用,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大運河文化品牌逐步樹立。圍繞更好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凝聚薈萃、輻射帶動、創新引領、展示交流和服務保障功能作用,大運河文化帶承載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日益彰顯。
歷時兩年多完成了萬壽寺周邊騰退搬遷,下一步將加強萬壽寺保護修繕,全面對社會開放;
南鑼鼓巷雨兒胡同修繕整治提升任務基本完成,重新恢復了四合院的傳統規制格局;
大運河沿線的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加快建設,截至今年9月底,實驗區文化企業註冊數達到3.48萬家,引進了央視頻等一批重點文化企業落戶,今年1-9月,實驗區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收入占全市文化產業收入的比重達到9.4%。
在促進城市功能組織優化方面
大運河沿線線性廊道、重要節點建設加快推進,「以線串珠、以珠帶面」的發展格局初見成效。
大運河作為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多組團」空間結構中的「一帶」,是城市功能組織的重要骨架,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中,充分運用運河元素,沿大運河布置重要功能節點,大運河文化日益成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標識。
通州運河段
在增強民生福祉方面
2017年起對大運河文化帶涉及的26個斷面進行了全面監測,並完成了沿線7區污染溯源工作,持續推進北運河、通惠河、蕭太后河等重點河段綜合治理,大運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建設了什剎海西海濕地公園並對外開放,該公園占地總面積10.9公頃,是目前核心區內唯一的城市濕地公園。
什剎海西海濕地公園
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方面
京津冀三省市聯合組織推出了「京津冀運河文化展」,簽訂了《北運河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攜手開展北運河綜合治理,積極為遊船通航創造條件。同時,積極牽頭開展沿線8省市合作。
今年國慶節,大運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中如何發揮首善作用?今天下午舉行的《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五年行動計劃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王穎捷進行了解答。
北京市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作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支點,將首善標準貫穿魅力運河、美麗運河、多彩運河、協同運河建設各方面,充分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範作用。
一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凝聚薈萃作用,北京市在規劃中提出,要在白浮泉、頤和園、萬壽寺、什剎海-玉河、通惠河沿線、通州古城、城市副中心等大運河文化資源密集區,整體保護恢復遺址遺蹟,增加標誌性文化節點,打造7個運河文化展示區,加快規劃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進一步彰顯大運河文化。比如,我們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首都博物館東館、圖書館、劇院三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成後,將作為北京大運河沿線標誌性建築,集中展示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成果。
二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我們堅持首善標準,主動作為,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紮實起步、率先見效。比如,北京市率先推動北運河通州段遊船通航,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長為總協調人的工作專班,制定了《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遊船通航工作方案》,今年10月3日,北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段11.4公里正式通航,其餘29公里將於2021年6月前實現通航,為北運河全域遊船通航奠定了良好基礎。再比如,北京市牽頭開展大運河文化活動,聯合大運河沿線7省市舉辦了「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和「千年韻•萬象河」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得到社會各界好評。此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也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沿線環境品質,擴展了市民休閒空間,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創新引領作用,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點工作,創新遺產保護利用模式,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提升文化功能,努力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比如,北京市探索生態系統與文化遺產互促保護模式,以路縣故城遺址為主體,規劃建設了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打造以持續考古為特色、學者與公眾共同參與的歷史文化場所,既對遺址實施更為有效的整體保護,又為公眾提供具有文化主題、生態良好的特色景觀空間。再比如,北京市制定實施了《關於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意見》,推動達到一定規模和建築標準的老舊廠房資源興辦公共文化設施、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以通惠河邊的郎園Vintage為例,通過對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的十餘座磚牆老廠房進行改造,打造了集購物、餐飲、秀場、辦公於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目前,已有一批優質企業入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傳播交流作用,北京市進一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歷史文化精髓,創造精品力作。比如,2019年,以大運河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和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由知名網絡作家唐家三少撰寫的小說《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已售出40萬冊;將推動出版《北運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大運河文化辭典•北京卷》《大運河文化縱覽》等一批文化典籍,策劃舞台劇《花雅運河》、話劇《運河1935》、電視劇《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廣播劇《運河組曲》等一批文藝創作,進一步講好大運河文化故事,增強大運河文化的社會認同。
以上是本市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全國各省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做法,我們要加強交流學習,在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文旅部等中央、國家部委的指導下,齊心協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進一步擦亮國家文化符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qX1m4BMH2_cNUgKB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