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珍賞的琺琅器,竟然還有個「洋爸爸」?

2019-08-28     紫砂壺記

紫砂琺彩是一種源於清朝的紫砂裝飾工藝,其實一開始是由瓷器胎畫琺琅演而來,但追根溯源起來,最早它還有個「洋老爸」。




康熙帝畫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台灣,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琅器作為貴重工藝品,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進貢內廷。

這些舶來的畫琺琅器,擁有精美的彩繪和華麗的裝飾風格,因而深受皇宮貴族的喜愛。




在清朝為官的傳教士

康熙皇帝對這種洋玩意兒也很感興趣,并力圖使中國的琺琅工匠掌握這門技術。於是下令廣州和北京內廷琺琅工匠,分別在兩地試燒畫琺琅,經過大約10年的時間,才燒製成功。



康熙 紫砂畫琺琅四季花卉蓋碗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國畫琺琅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琅器的生產。在中外匠師的共同努力下,宮廷造辦處琺琅作很快熟練掌握了燒制技術。

造辦處琺琅作嘗試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於是便產生了瓷胎畫琺琅,即今人所稱的「琺琅彩」。


康熙 紫砂琺琅五彩三季花果茶碗


由於清代皇帝好飲茶以及對文房用品的講究,紫砂製品深受清帝喜愛。既然瓷器可以做成瓷胎畫琺琅,那或許紫砂也可以。

於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又被移加到紫砂壺製作中,但因紫砂很「吃」釉料之故,其技藝難度較瓷胎畫琺琅更大。


康熙 紫砂胎琺琅五彩花卉茶壺


因製作難度很高,所以宜興胎琺琅彩紫砂的製作,都是由宮中造辦處出樣圖,派專人送到宜興燒好素胎後呈進宮廷。

造辦處琺琅作再根據御用畫家的畫稿畫琺琅彩,康熙帝甚至親自設計、御審、定型,然後用小爐窯烘烤而成。


邵邦祐制款 琺琅彩花卉壺(殘)

在當時受到設備限制,顏色可能會被「吃」,也因工匠對泥性不熟悉,容易讓圖案上出現明顯的氣孔和針孔。

另外,琺琅料來自歐洲,國內沒有配方。以上種種原因,導致紫砂畫琺琅如今存世很少。


邵邦祐制款 琺琅彩花卉壺(殘)

故宮博物院藏


據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琺琅玻璃器宜興磁胎陳設檔案》記載,康熙朝宜興胎畫琺琅茶器僅20件存世。

其中紫砂畫琺琅壺僅5件,堪稱中國陶瓷史上曠世珍寶。這5件珍品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 紫砂畫琺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壺


隨著時代的發展,溝通與交通更加便捷,一些宜興的藝術家來到景德鎮學習在紫砂壺上繪琺琅。很多景德鎮的藝術家也對這門手藝感興趣,從原先的瓷胎繪琺琅轉而嘗試在紫砂上繪粉彩或是琺琅。


康熙 紫砂胎琺琅彩壽桃式茶壺


由於技術水平的提高,現在已經可以把各種技法和顏色添加到紫砂壺上。為了達到鮮艷光亮的效果,需要經過五六次反覆的施釉和加彩,稍有不慎,便是廢品,報廢率達百分之八十。


康熙 紫砂琺琅五彩四季花卉海棠式壺


紫砂壺記

現在製作紫砂琺琅彩,是在將三百年前不可能做的事變成現實。

更是在色彩、主題、層次、技法上加以改進、設計,製作工藝精益求精,從壺的製造到琺琅的工藝,已經是極品中的極品!

感謝閱讀,請點擊關注,每天持續更新紫砂內容,買壺詢價請點擊我的頭像在我的簡介里添加我的vx。添加vx便可免費領取粉絲大禮包一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s2mwBJleJMoPM7c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