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山人海的鄉村集會,為啥漸無蹤影?

2019-08-29     老家許昌


曾經人山人海的鄉村集會,為啥漸無蹤影?‖老家許昌

文‖張延偉

禹州市無梁鎮地處淺山區,素有「建材基地」之稱,外地人對它的認知一般來自建築用的石料、白灰和水泥,我作為地道的無梁人,感受最為深刻的則是這裡的集會。

無梁的集多。打我記事起,鎮子上每逢農曆單日起集,集市地點固定在位於鎮子東頭的供銷社與糧管所之間的一段街面上,攤點零星分散在本不寬敞的街道兩側,除了東南隅那個「肉架子」相對比較固定外,其他攤販多是方圓村裡的群眾,售賣一些「自留地」里種植而自家又吃不完的時令蔬菜、瓜果等,流動性和隨意性比較大。

他們天麻麻亮便擓著荊籃或挑著籮筐從四面八方趕來,隨便找片兒空地蹲下,把帶著的東西擺在一塊抻開的麻包片上,生意便開張了。那時候,普通人家無事無非地專門趕集還是件奢侈的事,集市上人不算多且來去匆匆,日頭還未升高集便罷了。

記憶中唯一的例外是每年中秋節前一天下午另外增加的一集,直到天黑看不見人影才罷,好方便正忙於秋收的人們有機會割塊兒肥肉、買倆剛開個兒的青蘿蔔剁餡包餃子,在節日裡改善一家老少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是當地礦業經濟最為鼎盛的時期,轄區內各類建材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各種類型、不同規模的水泥廠、石籽廠、白灰廠、採石坑等近200家,據當時計生辦統計的流動人口數字,來自省內外的務工者達1.5萬餘眾,每天食材消費數量驚人,早集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固定的攤位和專門的攤販也應運而生,原來狹窄的街面已不能滿足需求。

於是當地政府就另選地方建設了集貿市場,由隔日一集改為天天有集,交易品種也由單一的蔬菜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午一大晌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趕集逛街儼然成了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無梁會多。除了二月二十三、三月二十等幾乎每月都有的「老古剎會」,專門針對節氣時令、以銷售農具為主的小滿會,還有每月逢一、逢七所謂的「晌兒會」。

無梁的「老古剎會」尤以「十月大會」最為有名。

據傳明末正德年間(1506年前後),五朝元老馬文升在此建成一座無梁廟宇,誘說武宗皇帝金口玉言「此地無糧(梁)」,從而為家鄉人民免除三年皇糧稅賦。後人為紀念馬文升功績,遂圍繞無梁廟周邊起會唱大戲並延續至今。

會期原本從農曆十月十三開始,到十月十五即罷,後來為滿足貿易需求把十六作為「饒頭兒」,再往後乾脆延續到十八才罷,整整六天時間人們還意猶未盡,揪住會「尾巴兒」買便宜貨的大有人在。

相較於其它廟會,十月大會上賣東西的攤點真多。以鎮子上的主幹道為中心,外擴至與之相連的三縱五橫出入道路,涵蓋了鎮政府駐地周邊的無梁、郭莊、皇路河等幾個村子,直線距離約3公里,主幹道上又劃作三排擺攤兒設點,其它旮旯角落裡也都擺滿了大小攤點。

這些攤販來自省內外各地,往往提前一個月就來交費搶占「黃金」地段。一到會期,大小道路都水泄不通,以至於鎮上的機關單位、周邊中小學等都得放假。

會上交易的物品種類齊全。無論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日常生產生活必需品等等,各色各樣、應有盡有,價格、檔次各異。無論是當地人還是外地務工者,多在十月大會就把大人小孩過年的衣物穿戴購買齊全,會期六天,天天都有大包小包的東西往家搬。


而對放了假的孩子來說,跟著大人上會,除了試一試新買的衣服是否合身,就是圖個口福了。我記得那時會上賣的油條是用剝去外皮的柳條串起來的,水煎包則是用干荷葉或黃糙紙包著賣,吃起來也格外得香。

大會期間的文娛節目也豐富多彩。除了有劇團連唱幾天大戲,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雜技團、馴獸團、歌舞團等,另外還有耍猴的、練氣功的、說書賣藝的等等,各自占據一個地盤賣力表演,只要自己有工夫,掏塊兒八角錢買張票就能大飽眼福。

會上專門辟有「牲口市兒」,牛驢騾馬的韁繩都拴在扯起的粗麻繩上一拉溜排開,免不了相互間踢騰幾下;成群的山羊、綿羊被主人圍圈在一起,咩咩叫著喘氣。牛羊經紀在買賣雙方之間穿梭往來,靠著用手在袖口裡或衣襟下相互握暗碼談論價錢……

然而,近年來這種熱鬧的場面卻不易看到了。隨著「碧水藍天」行動的深入推進,曾經令無梁人引以為榮的各類建材企業被關停取締或兼并重組,新建成的大型企業採取抑塵防污新技術、新工藝,大量人力崗位被機械化、自動化操作所取代。

原在當地生活的數千名國有企業職工先後被分流安置或回原籍生活,流入當地的外來人口也越來越少。

更重要的是,隨著當地轉型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收入的顯著提高,交通設施日趨完善,人們也逐漸開始追求較高品味的生活質量。廟會上售賣的衣服,對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成了不入眼的地攤貨,他們紛紛轉向縣城購買了。

除了鎮子上先後開設的幾家大型生活超市,幾乎每個村子也都有了相當規模的批發零售商店,吃、喝、穿、用等各類物品一應俱全,明碼標價且質量有了保證;以前須到集會上選購的生產物件,現在打個電話就有人送貨上門、足不出戶就能得到解決。

如今的無梁早集,其實已經名存實亡;歷史悠久的十月大會復又匆匆而來匆匆結束,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一個由頭和形式而已,曾經紅火的場面也早已不再。

無梁的集會,正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漸行漸遠……


【作者簡介】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s3GwBJleJMoPMiOoh.html